求《有福之州,希望海西》的小报内容大致内容:为了展示福州以三坊七巷为代表的悠久人文历史和海西建设的日新月异.描绘“我眼中的福州”,内容要求以三坊七巷的相关内容(例如建筑,名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6 01:07:09
求《有福之州,希望海西》的小报内容大致内容:为了展示福州以三坊七巷为代表的悠久人文历史和海西建设的日新月异.描绘“我眼中的福州”,内容要求以三坊七巷的相关内容(例如建筑,名

求《有福之州,希望海西》的小报内容大致内容:为了展示福州以三坊七巷为代表的悠久人文历史和海西建设的日新月异.描绘“我眼中的福州”,内容要求以三坊七巷的相关内容(例如建筑,名
求《有福之州,希望海西》的小报内容
大致内容:为了展示福州以三坊七巷为代表的悠久人文历史和海西建设的日新月异.描绘“我眼中的福州”,内容要求以三坊七巷的相关内容(例如建筑,名人,精神等)和新时期海西建设的相关载体.
我马上要做,

求《有福之州,希望海西》的小报内容大致内容:为了展示福州以三坊七巷为代表的悠久人文历史和海西建设的日新月异.描绘“我眼中的福州”,内容要求以三坊七巷的相关内容(例如建筑,名
福州至今还保存相当一部分自唐宋以来形成的坊巷,成为历史名城的重要标志之一.这些坊巷中最为著名的
要算"三坊七巷"街区.
三坊七巷地处市中心,东临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杨桥路,南达吉庇巷、光禄坊,占地约40公顷,现居民3678户,人口14000余人.
三坊七巷是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简称.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由于吉庇巷、杨桥巷和光禄坊改建为马路,现在保存的实际只有二坊五巷.即使如此,在这个历史悠久的居民区内,仍然保留着丰富的文物古迹,保存一批名人故居和明清时代的建筑.在这居民区内,坊巷纵横,石板铺地;白墙青瓦,结构严谨;房屋精致,匠艺奇巧,集中体现了闽越古城的民居特色,是闽江文习惯上讲,我们都先说三坊后讲七巷,其实,从建筑位置来分析应该是先有七巷后有三坊.唐代的先民们先是沿着城市的轴线--南街,建起了一组排列工整的"新村".然后,再隔一条南后街,向西发展,建起一组坊巷,成为以南后街为中心轴线的"非"字形结构的街区.经过千百年的风雨变迁,大多于宋代定下坊巷之名,于明清时代形成今天建筑格局,成为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性建筑.
从建筑空间的处理来看,三坊七巷在中轴线上的主厅堂,比北方的厅堂明显高、大、宽,与其他廊、榭等建筑形成高低错落,活泼而又极富变化的空间格局.厅堂一般是开敞式的,与天井融为一体.特别要指出的是,为了使厅堂显得高大、宽敞、开放,一般在廊轩的处理上着力,承檐的檩木,或再加一根协助承檐的檩木,都特意采用粗大的而长的优质硬木材,并用减柱造的办法,使的厅堂前无任何障碍,这在北方建筑及其他南方建筑中,都极少见到.例如宫巷林聪彝故居之轿厅以及祠庙的戏台,均是如此处理.这是福州古建筑的重要特色之一.
三坊七巷除了在布局结构上与众不同之外,在围墙、雕饰、门面上都很有特色.
马鞍墙
三坊七巷民宅沿袭唐末分段筑墙传统,都有高、厚砖或土筑的围墙.墙体随着木屋架的起伏做流线型,翘角伸出宅外,状似马鞍,俗称马鞍墙.墙只作外围,起承重作用全在于柱.江南建筑中,绝大多数是成90度角的直线构成的阶梯形的山墙,福州仅个别建筑有,包括福建的闽北、闽南、闽东也有存在,惟独福州三坊七巷民居的马鞍墙是曲线形的马鞍墙.一般是两侧对称,墙头和翘角皆泥塑彩绘,形成了福州古代民居独特的墙头风貌.
雕饰
三坊七巷在建筑装饰方面最有特色的要数对门窗扇的雕饰.普通居民梁柱多不加修饰,简洁朴实,而在门窗扇雕饰上则煞费苦心.其窗棂制作之精致,镶嵌的木雕之华美,是其他省份居民难以企及的.窗饰的类型特别丰富,有卡榫式图案漏花,有纯木雕式窗扇,也有两者相间使用.可以说是江南艺术的集大成者.在卡榫式漏花中,工匠通过精心编排,构成不同的装饰效果,有直线型、曲线型、混合型--直线型疏密有致,曲线型富有动感,混合型变化多端,且各有吉祥寓意.在木雕式窗扇中,有透雕,有浮雕,题材有飞禽走兽,人物花卉,整个窗扇雕饰有对称式有不对称式.如文儒坊尤恒盛的明代古宅,在二进厢房的门窗隔扇上,透雕了较复杂的瓶花图案,花瓶寓意住居平安.涤环板上是浅浮雕的花开富贵.这些用卡榫斗拼或木材镂空精雕而成的花窗雕饰,充分显示了福建民间工匠的高超技艺.
建筑门
三坊七巷建筑门的处理也极具特色,约有四种.一种是在前院墙正中,由石框构成的与墙同一平面的矩形师门,另一种则是两侧马鞍墙延伸作飞起的牌堵,马鞍墙夹着两面坡的屋盖形成较大的楼,像沈葆桢故居、陈承裘故居、林聪彝故居都是这种门楼.化的荟萃之所,被建筑界喻为一座规模庞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

福州至今仍保存相当一部分自唐宋坊巷,成为历史名城的重要标志之一。最有名的坊巷
数块的“三坊七巷”。

通道,并坐落在市中心,817北路在东部地区,通过环湖路以西,北临杨桥路,南大吉庇护巷,光禄坊,占地约40公顷,目前的3678居民,人口超过14,000。

车道和被称为南大街从北到南十坊巷两侧的顺序。第三名:金怡广场,文人广场,光禄坊七巷是杨桥巷郎官...

全部展开

福州至今仍保存相当一部分自唐宋坊巷,成为历史名城的重要标志之一。最有名的坊巷
数块的“三坊七巷”。

通道,并坐落在市中心,817北路在东部地区,通过环湖路以西,北临杨桥路,南大吉庇护巷,光禄坊,占地约40公顷,目前的3678居民,人口超过14,000。

车道和被称为南大街从北到南十坊巷两侧的顺序。第三名:金怡广场,文人广场,光禄坊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吉庇巷,杨桥巷和光禄坊改建的道路,保存它现在实际上,只有坊五巷。即使如此,在历史悠久的住宅区,仍然保留着丰富的文化遗产,保存一批名人故居和明清的建设。在此住宅区内,坊巷纵横,石板地板,白墙灰瓦,层次分明;住房精湛的工艺奇巧,古城福建民居特色的集中体现,是岷江文字的习惯来说,我们是第一家说第三名车道说,事实上,从建筑选址分析应该是第一车道和第三名。唐代的祖先第一次城市沿轴线 - 南大街,建起了整齐排列的“村官”。然后每一个南街,西部大开发,建立了一套坊巷,南后街为中轴的“非”字形结构的街区。经过千百年来的风雨变化,多数都设置在宋代坊巷在今天的建筑格局形成于明清,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性建筑的名字。
从建筑空间,车道和中轴正殿的加工点,明显高于北大厅,量大,面广,廊亭建设水平散,活泼极其丰富的空间格局形成的变化。大厅是开放的集成与庭院。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为了使大厅显得高大,宽敞,开放,一般都集中于承檐的檩木,再加上一个助攻承檐的檩木廊轩处理,特意采用厚长的硬质木材,少列方式,使大厅前的任何障碍,在南部北部的建筑物和其他建筑物,都很少见到。例如宫巷遴从黟,轿厅以及舞台寺故居,被如此对待。这是在福州的古建筑群的重要特征之一。
三坊七巷除了不同的布局结构,在墙壁上,雕刻,门面是非常鲜明的。
马鞍墙的
三坊七巷床墙上的传统沿袭唐末分段建设,有高,厚砖或土筑城垣。跌宕起伏的木框,前角的房子,形似马鞍的马鞍墙,俗称长城精简。仅可用于从承重作用的外墙是所有的列。绝大多数的南部建设成90度角的直线阶梯山墙,福州仅个别建筑,包括福建福建闽南闽北存在,但福州车道和房屋壁墙上的弧形鞍鞍。一般是两侧对称的墙壁和翘角的所有彩绘泥塑,形成了福州古代独特的住宅风格的墙。的
雕刻
三坊七巷最有特色的建筑门窗扇雕刻装饰。普通居民的未经的梁和柱,简洁和简单的门窗扇雕刻,煞费苦心。窗框制作精美,镶嵌木雕中国和美国,是其他省份的居民难以捉摸。窗饰的类型特别丰富,闩锁图案漏花,一个纯粹的木雕窗扇,两者相间。江南艺术的集大成者。销漏花,工匠们通过精心编排,构成不同的装饰效果,线性曲线,混合 - 线密度引起的,弯曲的动态,混合改变,并且有好运气的意思。雕花木窗扇,雕刻,浮雕,鸟类,动物,人物花卉主题,整个窗扇,雕刻对称不对称。这样一个文人的地方,你恒盛明代老房子,一个二进制翼式车门和窗户隔墙板,透雕一个更复杂的瓶花图案花瓶象征和平居住。涤环板是一种开花,桶打闩锁或木镂空雕花花窗雕刻,福建民间工匠高超的浮雕。
楼宇门
建筑门三坊七巷处理很有特色,大约四。一个是由石盒的前壁,矩形师门的中心的同一平面上的壁,另一种是鞍上的壁的两侧延伸飞起卡阻塞,鞍壁两侧夹持坡屋顶形成较大的建筑物,比如,沈城秋楼沈葆桢故居,故居的遴从猗是这样的门楼。建筑业元誉为一个规模宏大的古明,清建筑博物馆。

收起

非常遗憾,我也要做。

三坊七巷是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简称。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由于吉庇巷、杨桥巷和光禄坊改建为马路,现在保存的实际只有二坊五巷。即使如此,在这个历史悠久的居民区内,仍然保留着丰富的文物古迹,保存一批名人故居和明清时代的建筑。在这居民区内,坊巷纵横,石板铺地;白墙青瓦,结构严谨;房屋精致,匠艺奇巧,集中体现了闽越古城的民...

全部展开

三坊七巷是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简称。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由于吉庇巷、杨桥巷和光禄坊改建为马路,现在保存的实际只有二坊五巷。即使如此,在这个历史悠久的居民区内,仍然保留着丰富的文物古迹,保存一批名人故居和明清时代的建筑。在这居民区内,坊巷纵横,石板铺地;白墙青瓦,结构严谨;房屋精致,匠艺奇巧,集中体现了闽越古城的民居特色,是闽江文习惯上讲,我们都先说三坊后讲七巷,其实,从建筑位置来分析应该是先有七巷后有三坊。唐代的先民们先是沿着城市的轴线--南街,建起了一组排列工整的"新村"。然后,再隔一条南后街,向西发展,建起一组坊巷,成为以南后街为中心轴线的"非"字形结构的街区。经过千百年的风雨变迁,大多于宋代定下坊巷之名,于明清时代形成今天建筑格局,成为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性建筑。
从建筑空间的处理来看,三坊七巷在中轴线上的主厅堂,比北方的厅堂明显高、大、宽,与其他廊、榭等建筑形成高低错落,活泼而又极富变化的空间格局。厅堂一般是开敞式的,与天井融为一体。特别要指出的是,为了使厅堂显得高大、宽敞、开放,一般在廊轩的处理上着力,承檐的檩木,或再加一根协助承檐的檩木,都特意采用粗大的而长的优质硬木材,并用减柱造的办法,使的厅堂前无任何障碍,这在北方建筑及其他南方建筑中,都极少见到。例如宫巷林聪彝故居之轿厅以及祠庙的戏台,均是如此处理。这是福州古建筑的重要特色之一。
三坊七巷除了在布局结构上与众不同之外,在围墙、雕饰、门面上都很有特色。
马鞍墙
三坊七巷民宅沿袭唐末分段筑墙传统,都有高、厚砖或土筑的围墙。墙体随着木屋架的起伏做流线型,翘角伸出宅外,状似马鞍,俗称马鞍墙。墙只作外围,起承重作用全在于柱。江南建筑中,绝大多数是成90度角的直线构成的阶梯形的山墙,福州仅个别建筑有,包括福建的闽北、闽南、闽东也有存在,惟独福州三坊七巷民居的马鞍墙是曲线形的马鞍墙。一般是两侧对称,墙头和翘角皆泥塑彩绘,形成了福州古代民居独特的墙头风貌。
雕饰
三坊七巷在建筑装饰方面最有特色的要数对门窗扇的雕饰。普通居民梁柱多不加修饰,简洁朴实,而在门窗扇雕饰上则煞费苦心。其窗棂制作之精致,镶嵌的木雕之华美,是其他省份居民难以企及的。窗饰的类型特别丰富,有卡榫式图案漏花,有纯木雕式窗扇,也有两者相间使用。可以说是江南艺术的集大成者。在卡榫式漏花中,工匠通过精心编排,构成不同的装饰效果,有直线型、曲线型、混合型--直线型疏密有致,曲线型富有动感,混合型变化多端,且各有吉祥寓意。在木雕式窗扇中,有透雕,有浮雕,题材有飞禽走兽,人物花卉,整个窗扇雕饰有对称式有不对称式。如文儒坊尤恒盛的明代古宅,在二进厢房的门窗隔扇上,透雕了较复杂的瓶花图案,花瓶寓意住居平安。涤环板上是浅浮雕的花开富贵.这些用卡榫斗拼或木材镂空精雕而成的花窗雕饰,充分显示了福建民间工匠的高超技艺。
建筑门
三坊七巷建筑门的处理也极具特色,约有四种。一种是在前院墙正中,由石框构成的与墙同一平面的矩形师门,另一种则是两侧马鞍墙延伸作飞起的牌堵,马鞍墙夹着两面坡的屋盖形成较大的楼,像沈葆桢故居、陈承裘故居、林聪彝故居都是这种门楼。 化的荟萃之所,被建筑界喻为一座规模庞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

收起

我只知道可以写南后街:南后街全长1000米左右,是福州城内“三坊七巷”的中轴。它的东侧有七巷,西侧有三坊,是从福州三坊七巷兴起至民国期间主要的商业街,由北到南路面商贾云集。历史上的南后街曾聚集了花灯、裱褙、书坊等许多福州传统工艺行业。有关部门有意邀请寿山石刻、脱胎漆器、软木画等福州传统工艺美术大师在南后街设置工艺美术大师展示店,以增加传统商业氛围。南后街沿街保护性修复工程于2009年1月全面完成,...

全部展开

我只知道可以写南后街:南后街全长1000米左右,是福州城内“三坊七巷”的中轴。它的东侧有七巷,西侧有三坊,是从福州三坊七巷兴起至民国期间主要的商业街,由北到南路面商贾云集。历史上的南后街曾聚集了花灯、裱褙、书坊等许多福州传统工艺行业。有关部门有意邀请寿山石刻、脱胎漆器、软木画等福州传统工艺美术大师在南后街设置工艺美术大师展示店,以增加传统商业氛围。南后街沿街保护性修复工程于2009年1月全面完成,目前已经开街,再现其“正阳门外琉璃厂,衣锦坊前南后街”的历史风貌。
小吃和特色菜也可以写,我也要做小报,南后街那段是我概括、简明扼要出的,你自己看看办吧。如果去查的话太长了

收起

偶也要做啊

百度百科-福州
http://baike.baidu.com/view/4813.htm?fr=ala0_1_1
百度百科-三坊七巷
http://baike.baidu.com/view/68415.htm?fr=ala0_1_1
百度百科-闽江
http://baike.baidu.com/view/26292.htm?fr=ala0_1
百度百...

全部展开

百度百科-福州
http://baike.baidu.com/view/4813.htm?fr=ala0_1_1
百度百科-三坊七巷
http://baike.baidu.com/view/68415.htm?fr=ala0_1_1
百度百科-闽江
http://baike.baidu.com/view/26292.htm?fr=ala0_1
百度百科-海西
http://baike.baidu.com/view/598133.htm
自己想想这类的关键词,百科搜索吧
http://baike.baidu.com

收起

福州市 福州市
中国福建省省会。简称榕城,别名三山。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位于福建省东部,闽江下游沿岸,来福铁路终点。辖闽侯、连江、罗源、闽清、永泰、平潭6县。市区面积1043平方千米。市区人口约130万。多归侨、侨眷,主要有汉、畲、满、回、苗等民族。汉初为闽越王都“冶城”所在地。西汉置冶县。东汉改名侯官县。隋改原丰县,后改为闽县,为建安郡治所。唐置闽州,后改为福州。五代改为长乐府,为闽...

全部展开

福州市 福州市
中国福建省省会。简称榕城,别名三山。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位于福建省东部,闽江下游沿岸,来福铁路终点。辖闽侯、连江、罗源、闽清、永泰、平潭6县。市区面积1043平方千米。市区人口约130万。多归侨、侨眷,主要有汉、畲、满、回、苗等民族。汉初为闽越王都“冶城”所在地。西汉置冶县。东汉改名侯官县。隋改原丰县,后改为闽县,为建安郡治所。唐置闽州,后改为福州。五代改为长乐府,为闽都。宋为福建路治所。元末以后为福建省会。1912年置闽侯县,1946年设福州市。地势北高南低,北部为低山丘陵,南部为福州盆地的大部分。市内温泉广布,有温泉城之称。年均温19.6℃,1月均温10.5℃ ,7月均温28.7℃,年降水量1342.5毫米,无霜期326天,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夏秋常受热带风暴(台风)袭击。境内有闽江、西湖等河湖。扩建后的马尾港与世界20多个港口通航,与50多个国家与地区开展经济贸易往来,年吞吐量达500 万吨。有高等院校12所,中等专业学校35所。1984年,被列为全国沿海14个开放的港口城市之一。1985年,马尾被列为经济技术开发区。矿产有叶蜡石、硅砂、明矾、高岭土、花岗岩等。郊区产水稻、甘薯、小麦、茶叶、蔬菜、油菜籽等;工业以轻工、手工业、机械制造、基本化工为主。1992年国内生产总值150亿元。
有被列为国家、省、市三级文物保护单位52处。如建于964年的中国长江以南最古老的木构建筑华林寺大殿;立于906年,被誉为天下四大名碑之一的恩赐琅琊政王德政碑;李阳冰亲书的马石山摩崖题刻;闽侯县的新石器时代原始社会遗址等。主要游览点有鼓山、乌山、于山、西禅寺、闽王祠、林则徐祠堂、西湖公园等。
【基本概况】
福州市位于福建省东部、闽江下游,是福建省省会。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6~20℃,年降水量900~2100毫米,平均日照数1700~1980小时。全市总面积1.20万平方公里,辖5区2市6县和1个经济区,总人口660万人,其中市区人口243万人。福州盛产龙眼、荔枝、橄榄、福桔、花卉、食用菌等,寿山石、温泉久负盛名。主要矿产资源有叶腊石、石英砂、花岗石、高岭土、明矾石等;主要旅游资源有鼓山、西湖、华林寺等旅游景点。
【经济社会综述】
2004年全市生产总值达1548.46亿元,比上年增长13%。财政总收入达167.6亿元,增长21.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达107.1亿元,增长2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达514.26亿元,增长23.1%。实际利用外资13.6亿美元,增长15.8%。出口总值达86.67亿美元,增长79.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580.38亿元,增长18.2%。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升4.5%。全部工业总产值达2289亿元,增长18.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1670.90亿元,增长25.6%。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269.97亿元,增长5.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436元,增长13%,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8.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815元,增长9.4%,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4.7%。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3%。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57‰。
【实施项目带动战略】
2004年安排在建重点项目、计划新开工重点项目、预备重点项目及前期重点项目160项,总投资1199.94亿元。其中:2003年结转续建的46个市级重点项目全年完成投资65.67亿元。京福高速公路福州段、闽侯闽江大桥、洋屿台泥码头、二环路三期、火车站站房改造、浮法玻璃一期、金山生活区三期、金山文体中心二期、肺科医院扩建等22项市级重点项目年内先后建成或基本建成。56项计划新开工重点项目全年完成投资51.15亿元,开工率达60.7%。温福铁路福州段、湾边大桥及接线工程、浦上大桥、松下港区康宏码头、华擎发动机、华映TFT-LCM项目、福州软件园三期、金山工业集中区福湾片、金山生活区七期、福州粮食批发交易市场、八一七路横街旧屋区改造、福州大学软件学院等34项正式或部分动工建设。

福州为什么被称为有福之州
满意答案 福州的由来 福州是一座拥有2200多年历史的名城。秦置闽中郡。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闽越王无诸都此,称东冶,武帝后为冶县,属会稽郡。三国吴永安三年 (260)属建安郡。晋太康三年(282)分建安郡立晋安郡,为郡治,属扬州,元康元年(291)属江州。南朝宋初领侯官、原丰、晋安、罗江、温麻5县, 泰始四年(465)改晋平郡,齐建元二年(480)复称晋安郡,梁天监(502-519)中分设南安郡,普通六年(525)属东扬州,陈永定元年 (557)属闽州,为州治。隋开皇九年(589)改为泉州,大业三年(607)州废,改为建安郡,领闽、建安、南安、龙溪4县,闽县为治所。唐武德元年 (618)改郡为建州,六年(623)复称泉州,八年(625)又改名丰州,置都督府,贞观元年(627)又称泉州,属岭南道,景云二年(711)改为闽 州,唐开元十三年(725)始称福州,治福州,天宝元年(742)属江南东道,乾元元年 (758)复称福州,领闽、侯官、长乐、福唐、连江、长溪、古田、尤溪8县。唐末,地为闽王氏所有。五代梁开平三年(909)王审知为闽王。闽长兴四年 (933)闽王王延钧称帝,改福州为长乐府,领14县,闽天德二年(944)号为东都,析出顺昌,三年(945)闽亡,属南唐,五代汉乾佑元年 (948),地为吴越所有,称福州威武军,分出尤溪、德化2县,五代周广顺元年(951)改彰武军。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复称福州威武军,属两浙西南 路,六年(981)由闽县分立怀安县,雍熙二年(985)属福建路,为治所。景炎元年(1276)端宗即位于此,改福安府。元称福州路,领闽、侯官、怀 安、古田、闽清、长乐、连江、罗源、永福9县及福清、福宁2州,属福建行中书省。明洪武元年(1368)改福州路为福州府,属福建 布政使司,领闽、侯官、怀安、古田、闽清、长乐、连江、罗源、永福、福清10县,万历八年(1580)怀安县并入侯官县。清顺治三年(1646)仍为福州 府,属福建行省,领县仍旧,雍正十二年(1734)析古田县增置屏南县。1912年废府,设东路道(1914年改闽海道),领闽侯、长乐、古田、屏南、闽 清、永泰、连江、罗源、福清、平潭、宁德、霞浦、福鼎、福安、寿宁15县,为福建省省会。1925年废道。1933年11月20日“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 府”(即“福建人民政府”)及所属“闽海省”省会设此,为特别市。1934年为第一行政督察区(驻长乐),辖长乐、闽侯、福清、连江、罗源、永泰、平潭。 1935年永泰属二区。1938年一区迁驻闽侯。1942年4月成立福州市政筹备处,1946年元旦划鼓楼、大根、小桥、台江、仓山5警区,正式设福州 市。1949年8月17日解放后,为福建省省会、省辖市,市区仍设5区。1950年市区增设水上区,市郊设鼓山、洪山、盖山3区。1952年市郊增设新店 区。1955年撤鼓山、洪山、新店3区。1956年市区并为鼓楼、台江、仓山3区,市郊撤盖山区。1958年闽侯县划入,翌年划出。1960年市郊设鼓 山、新店、马尾3区。1961年市郊增设北峰、建新、琅岐、亭江及盖山区,1962年连江、罗源2县划入,1963年又划出。1968年9月鼓楼、台江、 仓山更名红卫、赤卫、朝阳区(1978年4月复原名),10月设郊区。1970年撤郊区,市郊设北峰、马江2区。1973年闽侯县再划入。1975年市郊 撤销北峰区,设郊区。1978年马江区并入郊区,增设环城区。1982年环城区并入郊区,另设马尾区。1983年闽清、永泰、长乐、福清、连江、罗源7县 划入。福清、长乐分别于1990年、1994年撤县设市,1996年郊区改晋安区。
福州至今还保存相当一部分自唐宋以来形成的坊巷,成为历史名城的重要标志之一。这些坊巷中最为著名的
要算"三坊七巷"街区。
三坊七巷地处市中心,东临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杨桥路,南达吉庇巷、光禄坊,占地约40公顷,现居民3678户,人口14000余人。
三坊七巷是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简称。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由于吉庇巷、杨桥巷和光禄坊改建为马路,现在保存的实际只有二坊五巷。即使如此,在这个历史悠久的居民区内,仍然保留着丰富的文物古迹,保存一批名人故居和明清时代的建筑。在这居民区内,坊巷纵横,石板铺地;白墙青瓦,结构严谨;房屋精致,匠艺奇巧,集中体现了闽越古城的民居特色,是闽江文习惯上讲,我们都先说三坊后讲七巷,其实,从建筑位置来分析应该是先有七巷后有三坊。唐代的先民们先是沿着城市的轴线--南街,建起了一组排列工整的"新村"。然后,再隔一条南后街,向西发展,建起一组坊巷,成为以南后街为中心轴线的"非"字形结构的街区。经过千百年的风雨变迁,大多于宋代定下坊巷之名,于明清时代形成今天建筑格局,成为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性建筑。

海西概述
【一】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北部,青海省西部,南通西藏,北达甘肃,西出新疆,是青甘新藏四省区交往的中心地带。海西州现辖三县两市三个行政委员会,分别是德令哈市、格尔木市、都兰县、乌兰县、天峻县、大柴旦行政委员会、冷湖行政委员会、茫崖行政委员会。东部三县一市基本为农牧区,西部一市三行委为工矿区。自治州首府德令哈市。海西古为西羌地,东晋后期、隋和唐时,先后为吐谷浑和吐蕃政权所控制。明初东蒙古诸部进入,明末为西蒙古和硕特部所统治。【二】海峡西岸经济区,简称“海西”。
海西州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北部,青海省西部,南通西藏,北达甘肃,西出新疆,东临本省海北、海南藏族自治州,是青甘新藏四省区交往的中心地带,更因扼内地进出西藏之咽喉,在稳藏援藏方面作用突出,是巩固祖国西南边防的后勤保障基地,战略地位重要。
历史概况
海西古为西羌地,东晋后期、隋和唐时,先后为吐谷浑和吐蕃政权所控制。明初东蒙古诸部进入,明末为西蒙古和硕特部所统治。作为“丝绸之路”辅道,这里曾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国家重点文化保护单位都兰热水吐蕃古墓群和诺木洪塔里他里哈文化遗址,是海西悠久历史和先民优秀文化的见证,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然地理
海西州域主体为中国四大盆地之一的柴达木盆地,北靠阿尔金山、祁连山,南依昆仑山。东西长约837公里,南北宽约486公里,总面积32.58万平方公里,占青海省总面积的45.17%。州内大部分地区在海拔3000 米上下,最高点是昆仑山的布喀达板峰,海拔7720米;最低点位于达布逊湖区,海拔2675米。全州年平均气温为-5.6C-5.2C度,年平均降水量16.7—487.7毫米。年平均蒸发量1353.9—3526.1毫米,属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
行政区划
海西州现辖三县两市三个行政委员会,分别是德令哈市、格尔木市、都兰县、乌兰县、天峻县、大柴旦行政委员会、冷湖行政委员会、茫崖行政委员会。东部三县一市基本为农牧区,西部一市三行委为工矿区。自治州首府德令哈市。
民族概况
海西州总人口36.91万人,有汉、蒙古、藏、回、土、撒拉等29 个民族;其中蒙古族、藏族为主体民族,人口分别是2.47万和4.11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6.7%和11.1%。州域大部分地区少有人烟,平均每方公里1.16人。
矿产资源
柴达木盆地素有“聚宝盆”的美称。全州现已探明储量的矿产57种,矿产地281处,其中大型矿床72处,中型矿床61处。矿产资源的潜在经济价值约15万亿元,占全省矿产资源潜在经济价值总量的90.78%。主要矿产有石油、天然气、煤、原盐、钾、硼、锂、镁、锶、溴、碘、芒硝、自然硫、铬、铅锌、金、银、石棉、石灰岩等,其中原盐、钾、镁、锂、锶、石棉、芒硝等矿藏储量居全国首位,溴、硼等储量居第二位。矿产资源具有储量大、品位高、类型全、分布集中、资源组合好等特点。全州共有草原1.67亿亩,其中可利用草场1.06亿亩;宜农土地553万亩,发展农牧业潜力较大。绿洲农业耕地72万亩,盛产小麦、油菜和优质牛羊肉等农畜产品。柴达木枸杞、山羊绒享誉海内外。
自然景观
世界屋脊和深居内陆的地理环境造就了海西独具特色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长江原头、雅丹地貌、茫茫戈壁、海市蜃楼、千年冰川、万丈盐桥、道教圣地昆仑山、西王母瑶池、二郎神洞、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唐代吐蕃墓葬群、都兰国际狩猎场等闻名遐迩,引起世人越来越多的关注与向往。
基础设施
已经建成的龙羊峡至乌兰330千伏输变电工程和正在建设的乌兰至格尔木330千伏输变电工程,使全州逐步纳入了西北大电网的覆盖范围。青藏、青新、敦格等国道干线公路在州内构成环形公路交通网;青藏铁路横贯州境536公里;格尔木机场开辟有格尔木至西宁——西安——济南——青岛航线。兰西拉和青新光缆贯穿州境,通讯实现自动化,并形成统一的本地电话网,城镇地区全部开通无线寻呼、移动通信业务。
经济发展
随着优势资源的开发,海西的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发展壮大起来。青海石油管理局、青海油田公司、青海盐湖工业集团公司、西部矿业公司、青海盐业有限公司、滩涧山金矿和内蒙古西联化工公司德令哈纯碱厂为主的工业企业成为海西州经济发展的主要带动力量。青海钾肥二期工程和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重点项目正在实施。农村牧区水利、“四配套”建设步伐加快,农牧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格尔木和德令哈城市建设步伐不断加快,西部工矿区和东部绿洲农业区的城镇建设也有了一定规模。城镇地区二、三产业发展迅速,非农业人口占到总人口的三分之二。人口和经济的城市化特征日益明显,海西州已基本形成以工业为主的工农牧业协调发展的经济格局。2000年,海西州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3.4亿元,其中第一产业3.2亿元,第二产业34.7亿元,第三产业15.5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45万元;海西州一般财政收入6.0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824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924元。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各级各类教育蓬勃发展,教育体系逐步完善。适龄儿童入学率98.5%,少数民族适龄儿童入学率92.3%,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到78%。人口自然增长率12.51‰。州、市(县)、乡、村卫生医疗和防疫网络初步建立,全州“2000年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目标基本实现。科学研究和科技推广工作取得进展,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5%。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环境保护等事业有了新的发展。
发展目标
1、“十五”经济发展目标: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以上,按2000年价格计算,到2005年达到107 亿元,比2000年翻一番。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全州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2.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力争达到300亿元。
2、经济结构调整目标: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工业化、市场化、信息化、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8%左右,非公有制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0%左右。
3、科技教育目标:科技创新能力增强,技术进步加快,各族人民科技文化素质显著提高。全州基本普通九年义务教育,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8.5%以上。
4、可持续发展目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2.5‰以内。生态环境有明显改善,资源综合利用取得新进展。
5、人民生活目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6.2%,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
经济布局
1、东部经济区:以德令哈市为龙头,依托青藏铁路和315国道的交通优势,重点发展特色农牧业、农畜产品加工业、盐化工业、建材业、中藏药加工以及商贸、房地产、旅游等产业,培育发展德令哈——乌兰——天峻和都兰经济带,德令哈——乌兰——天峻经济带,以培育和发展制盐业、盐化工、煤炭建材为主,同时发展绒山羊、藏系羊养殖与加工和中藏药材种植与加工。都兰经济带重点发展农牧业综合开发和肉食品加工业,实施香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开发有色金属、石墨、硅灰石等资源。
2、西部经济区:以格尔木市为龙头,重点发展盐湖化工、石油天然气化工、多金属加工、建材工业、煤炭工业、旅游业和商贸物资流通业。利用地区优势,培育发展格尔木——柴旦经济带,依靠自身优势,积极支持青海油田、盐湖集团公司、西部矿业公司和格尔木农场,推动龙头产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大力发展盐湖化工、石油天然气化工、多金属加工、煤炭和建材工业,同时开发宝玉石、矿泉水、温泉等资源。冷湖——茫崖经济带,依托资源,大力发展盐化工业,开发芒硝、天青石等资源。
海峡西岸
海峡西岸经济区,简称“海西”。
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指台湾海峡西岸,以福建为主体包括周边地区,南北与珠三角、长三角两个经济区衔接,东与台湾、西与江西的广大内陆腹地贯通,具有对台工作、统一祖国,并进一步带动全国经济走向世界的特点和独特优势的地域经济综合体。它是一个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综合性概念,总的目标任务是“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基本要求是经济一体化、投资贸易自由化、宏观政策统一化、产业高级化、区域城镇化、社会文明化。经济区以福建为主体涵盖浙江、广东、江西3省的部分地区,人口约为6000~8000万人,预计建成后的经济区年经济规模在17000亿元以上。
海西概况
“海西”海峡西岸经济区,简称“海西”,是指台湾海峡西岸,以福建为主体包括周边地区,南北与珠三角、长三角两个经济区衔接,东与台湾岛、西与江西的广大内陆腹地贯通,具有对台工作、统一祖国,并进一步带动全国经济走向世界的特点和独特优势的地域经济综合体。它是一个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综合性概念,总的目标任务是“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基本要求是经济一体化、投资贸易自由化、宏观政策统一化、产业高级化、区域城镇化、社会文明化。经济区以福建为主体涵盖浙江、广东、江西3省的部分地区,人口约为6000~8000万人,预计经济区年经济规模在17000亿元以上。它面对台湾,毗邻台湾海峡,地处海峡西岸,是一个肩任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历史使命的特殊地域经济综合体,因此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截止目前海峡西岸经济区扩张,包括福建周边的浙江温州、丽水、衢州、金华、台州;江西上饶、鹰潭、抚州、赣州;广东梅州、潮州、汕头、汕尾、揭阳以及福建福州、厦门、泉州、漳州、龙岩、莆田、三明、南平、宁德共计23市。
为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2004年8月中共福建省委七届七次全会批准实施《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2005年1月福建省十届人大三次会议作出了《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决定》,省第八次党代会对加快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进一步明确了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内涵、意义和总体部署,进一步统一了全省人民的思想与行动,凝聚了全省人民的智慧与热情,推动福建经济社会发展和各项事业不断取得新成就。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构想成果来之不易,充分反映了福建人民服务全国发展大局、服务祖国统一大业的强烈责任意识,充分展示了福建人民应对风险的气势、攻坚克难的精神、谋求发展的意识和服务全局的合力。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中央战略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福建贯彻落实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的伟大实践,是福建服务全国发展大局和祖国统一大业的历史责任,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福建发展的战略选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有利于促进全国区域经济布局的完善。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将有力推进福建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区域协作,逐步形成从环渤海湾到珠江三角洲整个沿海一线的完整发展布局,凸显海峡西岸在东部率先发展、东中西部良性互动的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有利于在加快东部发展中发挥福建优势。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有助于福建在新一轮发展中树立新理念、拓展新思路、开辟新空间,充分发挥沿海港口、外向带动、对台合作、生态资源和对内联接等优势,实现经济社会在新的起点上更高水平、更优效益的又好又快发展,促进人民生活水平上新台阶,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有利于形成服务中西部发展的东南沿海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构建以高速公路、快速铁路、大型海港、空港为主骨架、主枢纽的海峡西岸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挥对外开放的“窗口”示范作用,为促进中部崛起、西部开发提供一条快捷顺畅的对外开放战略通道,并不断拓展福建发展空间。
——有利于构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前沿平台。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将进一步促进海峡两岸经济紧密联系、互动联动、互利共赢,使福建成为海峡两岸经贸合作和文化交流的结合部、先行区和重要通道,提高台湾同胞对祖国的向心力和认同感,为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做出新贡献。
福建省委书记卢展工认为,建设海峡西区展示了祖国大陆对台湾的最大的努力和最大的诚意。海峡西岸经济区不仅会促进周边的浙江、广东等东部地区发展,从全国布局来看,对中部崛起和西部开发也有拉动的作用。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经济发展。这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首次被写入中共党代会报告。
海西建设--造福人类
这个社会日月异,瞬息万变,每一‘变’都在无形中造福着人类。而海西建设,也给人类带来无数利益。
什么是海西建设呢?海西建设是以福建为主体,面对台湾,邻近港奥的建设。
海西建设范围涵盖台湾海峡西岸,包括浙江南部。广东北部和江西部分地区,与株江三角形和长江三角
形两个经济区衔接。他依托沿海核心,区福州、厦门、泉州等五大城市为中心,所形成的经济圈构筑地域分工
明确、市场统一。
海西建设在优化结构和提交效益的基础上,年均经济增长速度保持比全国高1~2个百分点。比全国提前3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实行现代化。我国经济布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区域间你中有我,我中有
你,发展是共生共荣的现象。因此,亟待有一系列的理念转换、体制变迁、对策措和规划指导,以资源整合来高城市与区域经济的联动发展。应该说,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构想,是把海峡西岸放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的发展平台和发展空间上进行战略考量。几年前的“断裂带”之说曾弥漫在以福建为主体的海峡西岸。发展
的忧患,深刻而又紧迫地把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提升到了海西地区上上下下追求的新目标。海峡西岸的建设,就是要通过整合、协调和优化长三角、珠三角和台湾的经济资源,力争产生1+3>4的经济效应。
不说国家大事,就说说身边的事。你看,就我们福清的变化,也是巨大的。几年的光阴,陈旧的平楼蜕变成了气派的摩天大厦;一个个高档小区破土而出;泞泥的土路整修成了柏油马路;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世界天天在发展,科技时时在进步,今天是海西建设,明天又有新的政策。我相信,我们的明天会更加的好,更加的幸福!

收起

中国福建省省会。简称榕城,别名三山。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位于福建省东部,闽江下游沿岸,来福铁路终点。辖闽侯、连江、罗源、闽清、永泰、平潭6县。市区面积1043平方千米。市区人口约130万。多归侨、侨眷,主要有汉、畲、满、回、苗等民族。汉初为闽越王都“冶城”所在地。西汉置冶县。东汉改名侯官县。隋改原丰县,后改为闽县,为建安郡治所。唐置闽州,后改为福州。五代改为长乐府,为闽都。宋为福建路治所。元末以后为...

全部展开

中国福建省省会。简称榕城,别名三山。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位于福建省东部,闽江下游沿岸,来福铁路终点。辖闽侯、连江、罗源、闽清、永泰、平潭6县。市区面积1043平方千米。市区人口约130万。多归侨、侨眷,主要有汉、畲、满、回、苗等民族。汉初为闽越王都“冶城”所在地。西汉置冶县。东汉改名侯官县。隋改原丰县,后改为闽县,为建安郡治所。唐置闽州,后改为福州。五代改为长乐府,为闽都。宋为福建路治所。元末以后为福建省会。1912年置闽侯县,1946年设福州市。地势北高南低,北部为低山丘陵,南部为福州盆地的大部分。市内温泉广布,有温泉城之称。年均温19.6℃,1月均温10.5℃ ,7月均温28.7℃,年降水量1342.5毫米,无霜期326天,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夏秋常受热带风暴(台风)袭击。境内有闽江、西湖等河湖。扩建后的马尾港与世界20多个港口通航,与50多个国家与地区开展经济贸易往来,年吞吐量达500 万吨。有高等院校12所,中等专业学校35所。1984年,被列为全国沿海14个开放的港口城市之一。1985年,马尾被列为经济技术开发区。矿产有叶蜡石、硅砂、明矾、高岭土、花岗岩等。郊区产水稻、甘薯、小麦、茶叶、蔬菜、油菜籽等;工业以轻工、手工业、机械制造、基本化工为主。1992年国内生产总值150亿元。
三坊七巷地处福州市中心,,东临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杨桥路,南达吉庇巷、光禄坊,占地约40公顷现有古民居268幢。是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概称。
“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
“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吉庇巷。

甘国宝
沈葆祯
罗丰禄
严复
刘冠雄
何振岱
林白水
林 旭
陈 箓
陈季良
林觉民
谢葆璋
谢冰心
王冷斋
郁达夫
刘攻芸
高拜石
王 助
范式人
沈幼兰
陈体诚
庐 隐
海西建设--造福人类
这个社会日月异,瞬息万变,每一‘变’都在无形中造福着人类。而海西建设,也给人类带来无数利益。
什么是海西建设呢?海西建设是以福建为主体,面对台湾,邻近港奥的建设。
海西建设范围涵盖台湾海峡西岸,包括浙江南部。广东北部和江西部分地区,与株江三角形和长江三角
形两个经济区衔接。他依托沿海核心,区福州、厦门、泉州等五大城市为中心,所形成的经济圈构筑地域分工
明确、市场统一。
海西建设在优化结构和提交效益的基础上,年均经济增长速度保持比全国高1~2个百分点。比全国提前3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实行现代化。我国经济布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区域间你中有我,我中有
你,发展是共生共荣的现象。因此,亟待有一系列的理念转换、体制变迁、对策措和规划指导,以资源整合来高城市与区域经济的联动发展。应该说,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构想,是把海峡西岸放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的发展平台和发展空间上进行战略考量。几年前的“断裂带”之说曾弥漫在以福建为主体的海峡西岸。发展
的忧患,深刻而又紧迫地把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提升到了海西地区上上下下追求的新目标。海峡西岸的建设,就是要通过整合、协调和优化长三角、珠三角和台湾的经济资源,力争产生1+3>4的经济效应。
不说国家大事,就说说身边的事。你看,就我们福清的变化,也是巨大的。几年的光阴,陈旧的平楼蜕变成了气派的摩天大厦;一个个高档小区破土而出;泞泥的土路整修成了柏油马路;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世界天天在发展,科技时时在进步,今天是海西建设,明天又有新的政策。我相信,我们的明天会更加的好,更加的幸福!
主照顾照顾新手吧! 跪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