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接触氧化池的产生及发展过程有谁知道?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19:47:08
生物接触氧化池的产生及发展过程有谁知道?

生物接触氧化池的产生及发展过程有谁知道?
生物接触氧化池的产生及发展过程有谁知道?

生物接触氧化池的产生及发展过程有谁知道?
从生物膜法派生出来的一种废水生物处理法,即在生物接触氧化池内装填一定数量的填料,利用栖附在填料上的生物膜和充分供应的氧气,通过生物氧化作用,将废水中的有机物氧化分解,达到净化目的.19世纪末,德国开始把生物接触氧化法用于废水处理,但限于当时的工业水平,没有适当的填料,未能广泛应用.到20世纪70年代合成塑料工业迅速发展,轻质蜂窝状填料问世,日本、美国等开始研究和应用生物接触氧化法.中国在70年代中期开始研究用此法处理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并已在生产中应用.
特点 生物接触氧化法具有生物膜法的基本特点,但又与一般生物膜法不尽相同.一是供微生物栖附的填料全部浸在废水中,所以生物接触氧化池又称淹没式滤池.二是采用机械设备向废水中充氧,而不同于一般生物滤池靠自然通风供氧,相当于在曝气池中添加供微生物栖附的填料,也可称为曝气循环型滤池或接触曝气池.三是池内废水中还存在约 5%的悬浮状态活性污泥,对废水也起净化作用.因此生物接触氧化法是一种具有活性污泥法特点的生物膜法,兼有生物膜法和活性污泥法的优点.
生物接触氧化法净化废水的基本原理与一般生物膜法相同,就是以生物膜吸附废水中的有机物,在有氧的条件下,有机物由微生物氧化分解,废水得到净化.
生物接触氧化池内的生物膜由菌胶团、丝状菌、真菌、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组成.在活性污泥法中,丝状菌常常是影响正常生物净化作用的因素;而在生物接触氧化池中,丝状菌在填料空隙间呈立体结构,大大增加了生物相与废水的接触表面,同时因为丝状菌对多数有机物具有较强的氧化能力,对水质负荷变化有较大的适应性,所以是提高净化能力的有力因素.
处理装置 按结构分为分流式和直接式两类,其结构如图所示
分流式的曝气装置在池的一侧,填料装在另一侧,依靠泵或空气的提升作用,使水流在填料层内循环,给填料上的生物膜供氧.此法的优点是废水在隔间充氧,氧的供应充分,对生物膜生长有利.缺点是氧的利用率较低,动力消耗较大;因为水力冲刷作用较小,老化的生物膜不易脱落,新陈代谢周期较长,生物膜活性较小;同时还会因生物膜不易脱落而引起填料堵塞.
直接式是在氧化池填料底部直接鼓风曝气.生物膜直接受到上升气流的强烈扰动,更新较快,保持较高的活性;同时在进水负荷稳定的情况下,生物膜能维持一定的厚度,不易发生堵塞现象.一般生物膜厚度控制在1毫米左右为宜.
选用适当的填料以增加生物膜与废水的接触表面积是提高生物膜净化废水能力的重要措施.一般采用蜂窝状填料.蜂窝状填料的比表面积如:
蜂窝状填料孔径须根据废水水质(BOD5即五日生化需氧量、悬浮物等的浓度)、BOD负荷、充氧条件等因素进行选择.在一般情况下,BOD5浓度为100~300毫克/升,孔径可选用32毫米;BOD5为50~100毫克/升,可选用15~20毫米;如在50毫克/升以下,可选用10~15毫米孔径的填料.
填料要质量轻,强度好,抗氧化腐蚀性强,不带来新的毒害.目前采用较多的有玻璃布、塑料等蜂窝状填料,此外,也可采用绳索、合成纤维、沸石、焦炭等作填料.填料型式有蜂窝状、网状、斜波纹板等.
生物接触氧化法的 BOD负荷与废水的基质浓度有关,对低BOD浓度(50~300毫克/升)废水每日每立方米的填料采用2~5千克(BOD5),废水停留时间为0.1.5小时,氧化池内耗氧量约1~3毫克/升.由于氧化池内生物量较大,处理负荷高,可控制溶解氧量较高,一般要求氧化池出水中剩余溶解氧为2~3毫克/升.
生物接触氧化法的优点是:净化效率高;处理所需时间短;对进水有机负荷的变动适应性较强;不必进行污泥回流,同时没有污泥膨胀问题;运行管理方便.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池内填料间的生物膜有时会出现堵塞现象,尚待改进.研究的方向是针对不同的进水负荷控制曝气强度,以消除堵塞;其次是研究合理的氧化池池型和形状、尺寸和材质合适的填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