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忆秦娥 娄山关》的一些问题,为什么说“马蹄声‘碎’喇叭声‘咽’”呢?还有,“而今迈步从头越”真的又“从头越”了吗?为什么“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呢?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8 02:10:00
关于《忆秦娥 娄山关》的一些问题,为什么说“马蹄声‘碎’喇叭声‘咽’”呢?还有,“而今迈步从头越”真的又“从头越”了吗?为什么“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呢?

关于《忆秦娥 娄山关》的一些问题,为什么说“马蹄声‘碎’喇叭声‘咽’”呢?还有,“而今迈步从头越”真的又“从头越”了吗?为什么“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呢?
关于《忆秦娥 娄山关》的一些问题,
为什么说“马蹄声‘碎’喇叭声‘咽’”呢?还有,“而今迈步从头越”真的又“从头越”了吗?为什么“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呢?

关于《忆秦娥 娄山关》的一些问题,为什么说“马蹄声‘碎’喇叭声‘咽’”呢?还有,“而今迈步从头越”真的又“从头越”了吗?为什么“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呢?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1935年2月
【译诗】
西风正壮烈地吹送,
大雁鸣霜、晓月当空.
晓月当空啊,
嗒嗒的马蹄令人心碎,
军号声声沉郁低回.
群山起伏长路漫漫恰似黑铁,
如今让我们重振旗鼓向前.
重振旗鼓向前啊,
茫茫青山如大海,
夕阳光华赤如血.
【赏析】
据笔者所见,毛泽东这首《忆秦娥·娄山关》是他所有诗作中绝对第一流的作品,写景状物、抒发胸臆,堪当精品.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诗人自己对这首诗的解释(毛主席在1962年5月9日读了郭沫若对这首诗的赏析后,将郭沫若的内容全部删去,并以郭沫若的口气在清样的四边空白处写了一段对这首诗的注释性文字):“我对于《娄山关》这首词作过一番研究,初以为是写一天的,后来又觉得不对,是在写两次的事,头一阕一次,第二阕一次,我曾在广州文艺座谈会上发表了意见,主张后者(写两次的事),而否定前者(写一天),可是我错了.这是作者告诉我的.1935年1月党的遵义会议以后,红军第一次打娄山关,胜利了,企图经过川南,渡江北上,进入川西,直取成都,击灭刘湘,在川西建立根据地.但是事与愿违,遇到了川军的重重阻力.红军由娄山关一直向西,经过古蔺古宋诸县打到了川滇黔三省交界的一个地方,叫做‘鸡鸣三省’,突然遇到了云南军队的强大阻力,无法前进.中央政治局开了一个会,立即决定循原路反攻遵义,出敌不意打回马枪,这是当年2月.在接近娄山关几十华里的地点,清晨出发,还有月亮,午后二、三时到达娄山关,一战攻克,消灭敌军一个师,这时已近黄昏了.乘胜直追,夜战遵义,又消灭敌军一个师.此役共消灭敌军两个师,重占遵义.词是后来追写的,那天走了一百多华里,指挥作战,哪有时间去哼词呢?南方有好多个省,冬天无雪,或多年无雪,而只下霜,长空有雁,晓月不甚寒,正像北方的深秋,云贵川诸省,就是这样.‘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两句,据作者说,是在战争中积累了多年的景物观察,一到娄山关这种战争胜利和自然景物的突然遇合,就造成了作者以为颇为成功的这两句话.由此看来,我在广州座谈会上所说的一段话,竟是错了.解诗之难,由此可见.”
这首诗慷慨悲烈、雄沉壮阔,从内到外描写了红军“风萧萧兮易水寒”般的铁血长征中征战娄山关的这一节情景.
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领导,党中央和红军被迫撤离中央根据地,开始了漫长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此诗所写的就是当年2月26日红军先锐重占娄山关后,毛主席及中央领导机关跟进途中经过娄山关时的情景.按前面所引毛主席所解释的情况:“词是后来追写的,……”毛主席追忆了当时的风物及心情.
此诗上半阕,一开始三个字“西风烈”,悲声慷慨高亢,英雄落寞之情划破寒空,直上云天.其中尤其这个“烈”字,让人读来不禁泪雨磅沱,犹如置身凛冽的西风之中耸然动容,凭添悲壮.
接着第二句,凄婉悠长的景致出现了,音律前(第一句)急后(第二句)慢,在鲜明的对比中产生回肠荡气之感.长空浩大无涯,大雁哀凉清幽,“霜晨月”虽读上去是三字一顿,但这个画面可以剖成三个字组成的意境,一幅晓月寒霜图,而在图中美丽的大雁也为这美丽晨景感动得如歌如泣了.就在这霜、晨、月(有意分开,让我们细细品一品这三个字本身的美)中,在肃杀的西风及大雁的凄声中,在声、色、音的交融中,人物出场了.
第四、五句,嗒嗒的马蹄与呜咽的军号声远近唱和,起伏迭荡,在山间回环向前.前面三行已层层铺开了这样一个悲烈的风景,就在这霜华满地,残月当空的风景中,红军的长征壮怀激烈犹如易水之寒.诗人仅用“马蹄”“喇叭”代表红军,又用“碎”与“咽”形容心境,用字凝炼、准确、优美,情景相得益彰.整个上半阕一气读到此处不由得立马想到稼轩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在断鸿声里,忧愁风雨中:“倩何人,换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稼轩这几行千古绝唱在毛泽东的这首诗尤其上半阕得到了完美的应和,可堪英雄苍凉之气难分伯仲.
而且毛主席自己的话也说明当时这种一代英雄苍凉之心境:“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过了岷山,豁然开朗,转化到了反面,柳暗花明又一村了.以下诸篇(指本篇以下《十六令三首》、《七律·长征》、《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等七首诗),反映了这一种心情.”
下半阕上来起始二句,一破上片的凄厉悲壮,豪气再升,一笔宕开,并不写攻占娄山关激烈的战斗,而是指明即便关山漫漫,长路艰险,但已定下从头做起.因当时确立毛主席为最高军事统帅的遵义会议已经于1月召开,在这次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结束了王明的错误路线,选举了毛主席为政治局常委,并确立了他和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实际上确定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袖地位.正是在这样的当口,诗人毛泽东在上半阕正视了红军的现实处境,但在下半阕激抒自己一腔英雄豪气以及对获胜的信心.所以这二句虽表面写实,却的确有象征意义,诗人感到即便过去遭过一些失败,但可以“从头越”.“从头越”这三个字凝结了多少内心的奋发突破之情.“真如铁”这个“铁”字用得极妙,让人有超现实之感.
最后二行让人有一种仿佛亲眼见到诗人伫立于娄山关之巅,遥望万里祖国壮丽江山之英姿.他看见了如海的青山,如血的夕阳,画卷之美正符合苍凉沉雄的大写意之境界,而这种大写意之境界正是汉风众美之中一类.李白《忆秦娥》有“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近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曰:“寥寥八字,遂关千年登临口.”而毛主席这最后二行博大苍茫之气与李白有同气相呼应之感,同时毛主席这二行还更多一些英雄之气与壮丽之气.
另外,“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这两句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极为广泛.当我们在生活与工作中遇到挫折或困难时,我们情不自禁或下意识地说出这两句诗,以此来表达我们心中强烈的感受,以及我们将暗自下定决心,树立必胜之决心,克服万重困难,以致于最后获得成功.它对于升华我们的精神起到了某种神奇般的效应,有某种神秘的符语般的力量.
--------------------------------------------------------------------
我们皆知毛泽东一生写下许多政论文和军事论文,这些大都结集在《毛泽东选集》中.毛泽东的政论文章明白晓畅、大气磅礴,又高屋建筑,说理透彻.这些文章大多创作于战争时期,有对时政的分析,有对形势的判断,有对战争的宏论,有对救国救民的设想,有很强的针对性.由此我们可知他作为一位政治家的雄才大略和作为一位军事家的纵横捭阖.
毛泽东不只是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位诗人,一位感情丰富、才气纵横的诗人.他不只是驰骋政坛,策马疆场,也曾畅游于中国浩瀚的诗词王国,创作出雄奇瑰丽的诗篇.翻开毛泽东诗词,我们更走进了他的诗歌世界,同时也走进了这位一代伟人的精神世界和感情世界.
毛泽东的诗词虽然仍依声韵,遵音律,采用中国传统的旧体诗的形式,但他却是“旧瓶装新酒”,为旧体诗的形式注入了崭新的时代内容.采用旧体诗的形式,乃是因为毛泽东接受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很深,他沉浸其中,博通经典,而他处的时代风云际会,沧桑巨变,又不得不让他这个中共领导人一次又一次站在时代潮头,左右中国近代史的方向和进程.年轻的毛泽东心怀家国壮志,身历困苦舛桀,时代的洪流在他身上投影为离乱奔波,交织成一首雄浑悲壮的命运交响曲.这样独特的人生经历和人生体验让他有了深厚的感情积淀和丰富的创作素材,发言为诗,又或为词,便成了他真实感情的写照和当时时代状况的折射.他的诗词基本风格便往往会慷慨激昂,气势如虹.“指点江山,激昂文字”,贯注了作者多么豪壮的感情!在红军长征和解放战争时期,艰难困苦,毛泽东保持乐观主义精神,笑看战场风云,更体现他这一时期的诗词创作中,“乌礞磅礴走泥丸”这样的诗句是何等的豪壮,又是何等的胸怀.
当然毛泽东并非是我们想象中的“豪放派”,他也有婉约低徊之作,真情流露的表白.《贺新郎》一阕怀念杨开慧,“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真情之真切,语之婉丽不让宋人佳作,而《蝶恋花–答李淑一》中“我失骄杨君失柳”,又让我们看出一代伟人晚年时期对亡妻深挚的怀念之情.我们称许毛泽东诗词的艺术价值,着眼于他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发扬,更着眼于他对于诗词内容上的创新,我们赞叹他对于语言典故熟练的驾驭程度,赞叹他高度的成就,更加看重他诗词中体现的精神和人格气质.这些诗词不只给我们艺术上的美感愉悦,更加给我们精神上的享受,让我们领略其中雄浑苍茫的景象,感染其中乐天达观、笑看风云的大无畏和乐观主义精神.
有人曾从技巧上批评毛泽东诗词作品,认为有些作品没有严格遵守音韵声律,甚至有重字等犯戒,又有俚语入诗词的习惯,这些也许从传统诗词创作的角度该是成立的,但我们欣赏今人的作品,没必要非要拿古人的标准苛求今人,亦步亦趋,以形式的来约束内容,恰恰相反,我们可以说,毛泽东的诗词创作大胆创新,继承古人又不拘泥于古人,形式上突破声律的繁文缛节,不以内容迁就形式,内容上取材用语大大拓宽,表现了更广阔范围内的题材,表达了更丰富更绮丽的情感世界.
不走进毛泽东的诗词世界,不仔细品味研读他的诗词作品,我们无法欣赏其精华,无法知其价值所在.下面只以毛泽东在长征初期的一首词《忆秦娥–娄山关》为例.加以赏析,可窥其诗词艺术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