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日记:蝌蚪变化成青蛙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8 15:46:22
科学日记:蝌蚪变化成青蛙

科学日记:蝌蚪变化成青蛙
科学日记:蝌蚪变化成青蛙

科学日记:蝌蚪变化成青蛙
青蛙的生理特点及生活特性 青蛙的幼体叫蝌蚪,体形似鱼,具有外鳃,适于水中生活,以唇部的角质齿刮吃藻类,以后逐渐长出四肢,尾慢慢萎缩,鳃消失,用肺代替呼吸,具有成体形态,到陆地生活.但肺不够发达,还依赖皮肤呼吸初助.蛙类的皮肤裸露无鳞,富于腺体,粘液腺的分泌经常使皮肤保持湿润状态,利于呼吸.青蛙喜欢栖息在水田、池塘、沟、河岸边的草丝中,以捕捉活动的昆虫为主食.无论是能飞的螟虫,善跳的蝗虫,躲在卷叶里的稻苞虫,还是钻进棉桃里的棉铃蛾,隐藏在地下洞穴中的蝼蛄、地老虎,只要出来活动接近了青蛙,它就跳跃起来,张开大口,伸出长舌,粘住虫体,卷入口腔. 青蛙的新陈代谢水平较低,本身不能产生足够的热量,又没有完善的体温调节机制,不能维持恒定的体温,因而受环境温度变化影响很大.每年11月中旬,它选择疏松的河堤或菜园土、石缝、树根处进行冬眠.来年三四月气温回升到10°C以上则开始苏醒,出来活动.在炎热的夏天,有时也有夏眠的情况.蛙类本身的“防御”能力较弱,几乎只有消极的陷避或借助于保护色、警戒色或腺液的分泌来保护自己.如春季为黑色的雌蛙到5-6月变黑灰色,7月为浅灰色,8月以后肤色开始加深,阴天光线较暗时肤色又加深.青蛙生活的环境要求湿润、凉爽安静而清洁.如果干燥,就会使其体内水分大量散失,造成脱水而死亡. 三、青蛙养殖池的设计 青蛙养殖池的设计可以根据具体条件而定,常见的有两种类型: 1、稻田养蛙 稻田养蛙要求水源充足、排灌方便、保水能力强、肥力偏差的稻田.四周要设围墙,墙内壁抹光滑,防止青蛙逃逸.水深10-20厘米,稻田的进出水口设置闸网,以拦阻蝌蚪外逸.在田中另设孵化池,池上设网,以防来自空中的敌害. 2、大型养殖场的设计 养殖池要选择水源充足、排灌方便、水清洁、水温适宜、没有污染的地方修建.养殖池的围墙以网类、水泥板、塑胶板或砖砌均可.外围墙的基部埋入地下约15-20厘米,墙里面需再用尼龙网围一层,以防青蛙撞伤,同时对外来蛇、鼠也有防御作用.养殖声的上方应用网围起,以防鸟类的侵害.池底一般以泥土为宜,以利青蛙入土越冬.根据青蛙不同发育期的需要,在大养殖池里要建有产卵池、孵化池、蝌蚪池及成蛙池. 产卵池:有中央池和沟畦池两种.中央产卵池的墙壁以水泥板、网类或砖砌均可.高90厘米,设在大池在中央,面积按需要而定.陆地面积占三分之一,其上放掩蔽物,如木板或稻草,并种花草或设葡萄架,以遮荫.50平方米的产卵池可放种蛙35-40公斤. 沟畦池是以宽8.4米、长10米、高1.1米为一间接的产卵池.池里挖平行沟畦,相间120厘米,沟里放水,水深10-15厘米.畦上每隔30厘米放置一块掩蔽木板,木板高9厘米,长、宽各70厘米,板上覆盖稻草,使之阴暗凉爽.板缘下方的地面,挖一浅沟,使种蛙进入栖息.中央产卵池及沟畦产卵池均先铺下细目网,产卵后,将网连卵块一起提起,移至孵化池孵化. 孵化池:为便于观察蝌蚪,用砖砌的水泥池最好,高40厘米、宽120厘米、长300厘米左右,并设注排水口,以便注排水,控制水温和水位.池上架设凉棚,以防午间阳光直接曝晒.孵化池的水要清洁干净,进行消毒,以提高孵化率及减少病害. 蝌蚪池:可用砖砌或挖泥池.砖砌的蝌蚪池一般高60厘米,宽120厘米,长400厘米,水深20-25厘米即可.泥土地边用黑色塑料布铺上,以便清洗池底,并能吸收阳光增设水温,促进蝌蚪生长.蝌蚪池也可为长方形水泥地,其池壁抹水泥,池底留泥土,以4×6平方米为一单地,池壁有一定斜度,设排水孔,水深50厘米.内养水葫芦,外围竹箔防敌.蝌蚪将变态时,放入布代或集蛙盒,供变态的幼蛙荫凉掩蔽及栖息.捕捉时利用手网,慢慢地自水中向上连盒一起捞起.集蛙盒高5厘米,长、宽各20厘米,用两块薄木板,在它们四个角间钉上支柱即可,其余四边均留空. 成蛙池:为便于大小分养、投饵和捕获,防止疾病传染及控制密度,成蛙池不宜太大.青蛙虽然喜栖于水旁,但并不常栖于水中,所以池里的水域不宜太多,应多留陆地以供栖息.池以长方形为好,池里设3-4条注排沟.例如以长16米、宽8米,高90厘米的场地.池内做成畦沟状,畦宽150厘米,沟宽70厘米,水深10-15厘米,靠墙两旁陆地,每隔10-20厘米,放置一个掩蔽用的木板或三夹板,其长、宽各1米左右.板下面垫高3.5厘米,以利青蛙栖息.放置木板的目的是创造一个蛙类的生态环境,并避免外界人畜骚扰,保持荫凉及防止风吹雨打.木板可以根据青蛙的成长调节高低.这样躲于板下的蛙只数目及大小相近似.便于控制投饵的位置和调节投饵量.场内的陆地要踏实,保持良好的注排功能.注排水孔要加设纱网,以防适敌害侵入及青蛙逃出. 青蛙池的面积与放养的数量应根据各期全形大小和水源供应情况而定.一般情况下,每平方米蛙卵5000-7000粒,蝌蚪1000-2000只,幼蛙70-100(40天以内100只,40天以上70只),成蛙,种蛙20-30只. 四、青蛙的繁殖技术 1、种蛙的选择 选择经过第二次产卵的种蛙受精率较高,第三、四年的雌蛙产卵数量虽然多,但受精率较差,第一年蛙产卵孵化率也较低,不适作种蛙.为了便于管理,最好在同一批种蛙中选择体形强大、发育正常、行动活跃者为种蛙.经过选择后的种蛙按1只雄蛙2-3只雌蛙的比例放入产卵池待产,一般20平方米的产卵池可放种蛙1400-2000只.产卵池中要放置水草或种水莲花,其数量约占水面的三分之一.池上须种丝瓜或葡萄之类搭架遮荫.池的周围尽量避免强烈的声音和其它噪音.若在稻田的中央建立产卵池,产卵池内设产卵筐,产卵筐上口直径30厘米,下口直径70厘米,高40厘米.每个产卵筐放20-30组的种蛙.经常观察,如发现有卵块就捞出放到孵化池里,然后放走已产卵的雌蛙,使雄蛙继续抱对. 2、青蛙的交配交卵 青蛙每年3-7月份都产卵,北方产卵迟些,南方各省3月份就开始产卵,4月份是产卵盛期.但种蛙的抱对、交配、产卵的早晚与气温、饲养池的水温及水的深度有很大关系.当水温15°C以上时雌雄蛙开始拒对.18-28°C是最适的产卵温度.在产卵季节将到时雄蛙不断地鸣叫吸引着雌蛙.雄蛙一般提早一星期左右发情.雌蛙未发情时拒绝抱对,已发情则常徘徊于浅水中或岸上依恋在雄蛙的周围,肚皮比平时膨胀,性冲动,食量忽减.青蛙没有交尾器,不能进行体内受精,而是通过雄性拥抱着雌蛙完成受精过程的,雄蛙的第一指内侧有膨大的肉垫,称婚垫.婚垫上富有腺体和角质刺,其分泌物和角质刺将加固拥抱的作用.当雌蛙成熟发情时,雄蛙即跳上雌蛙背上,将前肢搂抱在雌蛙下面,用小腿挤压雌蛙腹部,同时摆动两后足,磨擦雌蛙的泄殖孔,雌蛙将卵排出体外,雄蛙即射精于卵上.产卵后,雄蛙自行离去.雌蛙处于半休克状态,1-2分钟后,才慢慢地离开,到阴凉的地方安卧休息.青蛙抱对产卵的时间一般1-2天,有时也长达3天.产卵一般在夜进行,黎明前为最高峰,一只50克以上的雌蛙,每次产卵在一万粒左右. 青蛙产卵时要求安静的环境,轻微的振动可使产卵暂时停止,强烈的振动或长时间的干扰,会使它迁移产卵地点.产卵的进行取决于雄蛙的腿与足的活动,雄蛙腿足停止活动,雌蛙即停止产卵.如遇强烈的冷风侵袭,水温突然下降到15°C以下,产卵也就停止.此时可设法增温,使它正常产卵.在产卵期间,如果池内的雄蛙多于雌蛙,有同性相抱或两只雄蛙抱一只雌蛙的现象,第三者将一雄一雌同抱住,或反方向抱于雌蛙的胯部,使雌蛙不能正常产卵甚至死亡.所以产卵池的种蛙必须按一雄二雌(或三雌)的比例放养. 3、人工催产技术 性成熟的种蛙并非每只都能产卵.如环境不适合,发育不良,体质较差,气候恶劣等影响其产卵.为了使青蛙产卵及孵化整齐一致,必须进行人工催产.通常用脑下垂体注射法:将一只青蛙的头上顶壳打开,将大脑除去,在在脑之下有约半个粒粒大小的白色物体,即是脑下垂体.将脑下垂体放入沉淀管中,用玻棒加以研磨,加入生理盐水溶解后,用经过消毒的注射筒,给雌蛙进行腿部肌肉注射,注射两次即可使雌蛙产卵. 4、人工采卵及孵化 青蛙产下的卵又小又软,泥黄色、圆形,卵外有胶质膜保护,并互相吸附成片浮于水面,或附着在水草上.如果卵沉入池底,必须设法使之附在水草上.采卵时间在每天早上10点钟左右,捞卵网和盛卵网将蛙卵连同附着的水草捞起,放于桶中,再轻轻地放入孵化池内.放卵时要尽量保持原来的方向,即正面朝上,反面向池底.如果方向搞错,对孵化率有很大的影响.同一批卵要放在同一孵化池,这样孵出来的蝌蚪大小一致,方便管理.如果在一池中放不同期的卵块,孵出来的大小蝌蚪生长速度不一,弱小的就会逐渐衰弱而死亡.在孵化期,水温必须保持在20-25°C之间.在换水、换盘时,如水温突然升降5°C以上或水温低于4°C,高于28°C或强的惊动均可导致蛙死亡.因此,观察蛙卵孵化时动作要轻,不能随意搅动池水,以免蝌蚪幼体漂离卵膜,影响成活率.经过两天孵化,蛙卵略能摇动,3-4天即成蝌蚪形态,5天左右孵化小蝌蚪. 五、青蛙的饲养管理 1、蝌蚪的饲养管理 刚孵化出的小蝌蚪,喜欢群集在一起,并附着在卵膜上或水草上.这时水温应保持在23-25°C.5-7天内小蝌蚪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很弱,死亡率最高.水中缺氧、水质过肥、水温突然变化均可引起蝌蚪的大量死亡甚至全部死亡.如果这时将膜捞起,蝌蚪也容易死亡和发育不良,生长缓慢,体质弱等.最好是蝌蚪留在原孵化池加深水饲养7-10天后再转到蝌蚪池饲养,这样能提高成海率.转池时蝌蚪尚小,游泳能力差,须靠吸盘附着休息,池内要多放些树枝和水草等.蝌蚪生后肢以后,喜在水底的泥沙或草根树叶下栖息.风雨前夕的低压闷热天气,蝌蚪表现得十分不安宁,不停的上下垂直游动到水面换气或腹部朝上、口露出水面游动.在不流动的水中,因水中缺氧,蝌蚪食欲不振,不大游动,注意水质的变化,水温要保持在23-25°C.如果水不干净或酸碱度过大,蝌蚪就有死亡的危险.在观察中,如果发现全池的蝌蚪有三分之二均在水面上浮游不肯深入水底,而且精神不佳,游动无力,说明温度过高或是水中浮游生物太密而影响水质,水不干净,或是水中氧气不足等,应及时换新水,同时要及时清理残饵,以免发生死亡的危险. 蝌蚪的饲料要特别注意新,同时要根据蝌蚪的不同生长时期而供应,5天以后开始取食浮游藻类,可以供应些豆浆、少量蛋黄、水蚤、空心菜、木瓜、番茄及水中的浮游动物,每天两次,但蛋黄数量不宜太多,以免影响水质,也可以喂些厕所中的粪蛆或用沙头鱼繁殖的蛆.动物性与植物性饲料要互相增加,可以增加精料,用玉米和麦麸1:2煮成糊状加在植物性饲料中一起喂,每天3-4次.一个月以后,饲料可粗些,如西瓜皮、腐烂南瓜、番茄等饲料.此外,还应开始喂些混合饲料,采用的配方为:菜子饼(粉状)60%、米糠(或麦皮)30%、大豆粉5%、鱼粉5%,日投量为每百只50克.动物饲料以水蚤、红虫、田螺、死鱼烂肉等.动物饲料要切碎放在饲料台上,粉状饲料可直接撒拨.饲料台用木板做成,置水下10厘米深的地方.此外,还可以培养小球藻,施肥培肥,培育浮游生物自然喂养.小球藻的营养成分很高,含蛋白质约40-50%,相当于花生米的两部,鸡蛋的五倍.素有“水里猪肉”之称.其繁殖也很快,一昼夜能繁殖10-100倍,是饲养蝌蚪的理想饲料. 在18-28°C的条件下,饲料供给正常,青蛙孵化后20天后肢开始长出.约经50天又长出前肢,此时蝌蚪停止摄食,靠吸收尾巴供给养料,同时历尾和鳃的退化而开始将头伸出水面用肺呼吸.经10天左右,青蛙尾部吸收完毕,开始登陆生活.这时再回到水中不是潜游,而是在水面沲游.整个蝌蚪时期为6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