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跨越我国哪几个省.市.自治区.有关的歌谣.传说.和历史故事也写上吧.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21:34:21
长城跨越我国哪几个省.市.自治区.有关的歌谣.传说.和历史故事也写上吧.

长城跨越我国哪几个省.市.自治区.有关的歌谣.传说.和历史故事也写上吧.
长城跨越我国哪几个省.市.自治区.
有关的歌谣.传说.和历史故事也写上吧.

长城跨越我国哪几个省.市.自治区.有关的歌谣.传说.和历史故事也写上吧.
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东起
鸭绿江,西达嘉峪关,途经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内蒙
古、山西、陕西、宁夏 、甘肃9个省、市、自治区

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东起
鸭绿江,西达嘉峪关,途经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内蒙
古、山西、陕西、宁夏 、甘肃9个省、市、自治区 ,随着不
同的地形 、山势和地貌而筑 ,大都建在 山岭最高处 ,全长
7300千米(14600华里)以上,号称万里长城 。其中从鸭绿
江到山海关段,由于工程比较简单,毁坏较为严重。山海关
到嘉峪关段,...

全部展开

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东起
鸭绿江,西达嘉峪关,途经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内蒙
古、山西、陕西、宁夏 、甘肃9个省、市、自治区 ,随着不
同的地形 、山势和地貌而筑 ,大都建在 山岭最高处 ,全长
7300千米(14600华里)以上,号称万里长城 。其中从鸭绿
江到山海关段,由于工程比较简单,毁坏较为严重。山海关
到嘉峪关段,工程较为坚固,保存也较完整,两端两个关城
东西遥遥对峙,长度为6700千米(13400华里)。
沿革 长城是由烽火台和列城等单体建筑发展起来的 。
初建的是彼此相望的烽火台,或是连续不断的防御城堡,而
后用城墙把它们联系起来,便成了长城。春秋战国时期,北
方民族诸侯争霸,相互兼并,出现了秦、楚、齐、燕、韩 、
赵、魏等几个大国。它们彼此之间为了防御,利用原来的大
河堤防或附近的山脉,逐段构筑城墙和关塞并将其联系起来,
构成长城这一古代军事防御工程体系。但规模较小,互不连
贯。约公元前7世纪 ,楚国最早修筑长城。其后 ,从公元前
6~前4世纪前后,齐、燕、赵、秦、魏、韩各国也相继修筑
了互防长城。公元前221年 ,秦始皇并灭六国 ,建立起第一
个多民族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为防御匈奴侵扰,大
规模修筑长城。以后,西汉、东汉、北魏、北齐、北周、隋、
辽、金、明各代,均大规模修筑或增筑长城。明代是长城修
筑史上最后一个朝代,其修筑规模之宏大,防御组织之完备,
所用建筑材料之坚固,都大大超越以前各个朝代。

长城雄姿

战国长城 战国时期的长城是诸侯国家互防长城,规模
较小,互不连贯。①楚国长城。楚长城筑于楚怀王三十年之
前,当时称作“方城”。据史料推测,其位置当从今河南泌
阳北到叶县,经内乡东北而达湖北竹山县境内。地处楚国都
城的西北和东北面,用于防御邻国的进攻。②齐国长城。齐
长城是利用堤防连接山脉陆续扩建而成的,在齐国南部,西
起今山东平阴县东北,至胶州市南的大朱山东入海,结构主
要有土筑和石砌两种。③中山国长城。中山长城是为了防御
西南赵、晋的侵扰修筑的。筑于赵成侯六年( 前369 )。其
位置在今河北、山西交界的地区。④魏国长城。魏长城有两
道:一是西北的防秦和防戎长城(河西长城),二是南长城
(河南长城)。河西长城是魏惠王在位时,利用西部边境上
洛水的堤防扩大而修筑的,南起今陕西华县华山北麓的相元
洞。达内蒙古的固阳。魏惠王晚年,修筑了保护国都大梁的
南长城,经今河南原阳县境转向东南,向西直达新密市。⑤
韩国长城。韩长城先为郑国所筑,后韩灭郑,继续修筑使用。
⑥秦国长城。秦自商鞅变法以后,在七国中政治和军事上占
据优势,但秦北方的游牧民族东胡和楼烦,经常南下骚扰 ,
因而秦在其北部边界修起长城作为防御。其位置,自今甘肃
岷县(临洮)起,沿六盘山北走,止于黄河边。⑦燕国长城。
燕为防止北方东胡、林胡、楼烦等小国的侵扰和防备南方齐
国的报复 ,修筑了北长城和易水长城两道长城 。公元前290
年,燕国沿燕山山脉修筑了北长城。约自今河北张家口东北,
渡辽河到达古襄平(今辽阳)。这是战国时最后出现的一条
长城。易水长城是对易水的堤防进行扩建而筑成的,用来防
齐、赵,保卫燕国下都——易水城。大致自今河北易县的西
南,达于文安之南。⑧赵国长城。赵筑有南、北两道长城 。
其中南长城又称漳滏长城,在赵国南境。主要为御魏而建 。
漳、滏两水在今河北临漳、磁县境内,可见这段长城在漳水
北岸,临漳、磁县一带。
秦始皇万里长城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 ,
一方面拆除各国原有的长城,铲除了人为的障碍;另一方面
为抵御北方匈奴的侵犯,派大将蒙恬驻守北方边境,并把秦、
燕、赵长城连为一体,建成万里长城。长城西起今甘肃岷县,
向东到陕西绥德黄河边,与从河套高阙西来的赵国北长城连
在一起,渡黄河到山西、河北北境,再利用燕国北长城,抵
达辽东。长城的修建从始皇三十年( 前217 )开始,约到三
十七年结束。
汉代长城 汉长城的修筑,除军事上的防御之外,西部
长城还起着开发西域屯田、保护通往中亚的交通大道丝绸之
路的作用。①西汉长城。汉武帝时,北方匈奴经常发兵进犯。
为抵御匈奴首先修缮秦始皇时期的长城并沿河西走廊新筑长
城。元狩二年( 前121 ),开始建筑河西长城,通称“边墙”。
前后约历时20年。西汉河西长城东自今甘肃永登,西到新疆
罗布泊。在“边墙”沿线,建筑亭障和烽燧。根据《居延汉
简》记载,有“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
城”的规定。②东汉长城。光武帝刘秀为防御匈奴侵扰,保
卫国都洛阳,于建武十四年(公元38年)在河西长城以南地
区修筑了四条长城:其一位于今山西离石县至陕西咸阳东南
之间;其二位于今陕西高陵县东至山西安邑县之间;其三位
于今山西太原至河北井陉县之间;其四位于今河北定州市南
至临漳县之间。
南北朝长城 ①北魏长城。北魏为防御北部的柔然和契
丹南下扰掠,修筑了长城。据《魏书·明元帝纪》记载:明
元帝泰常八年( 423 )筑长城于长川之南,起自赤城(今河
北赤城县),西至五原(今内蒙古五原县),延袤1000千米
以上。又在太平真君七年( 446 ),筑“畿上塞围”。所谓
塞围,是比长城低薄些的土墙,用以补长城之不足。它东起
今山西广灵西面上谷,直达黄河东岸,环绕于首都大同,有
保卫首都之意。②东魏长城 。公元549年 ,东魏东迁于邺后,
也修筑了一段长城。西起今山西静乐县,东至今山西原平 。
③北齐长城。北齐为了巩固北方边防和防御西部北周,先后
几次大筑长城,其规模稍次于秦长城。北齐天保三年(552)
在西北境修筑长城,南起今山西离石县西北黄栌岭,北至山
西朔州西。天保六年 ,皇帝下诏 ,征发180万人修筑长城 ,
自今北京居庸关南口,西至今山西大同。天保七年,又大规
模修筑长城,除天保三、六年所修筑的两处长城外,又向东
新筑长城,至今山海关海边止。天保八年,于长城内筑重城,
自今山西偏关以东老营附近起,东经雁门关、平型关,到达
山西下关附近。为防御北周 ,公元563年 ,齐武成帝修筑了
今山西、河北交界处沿太行山走向的南北向长城,即今阜平
之间的长城。天统元年( 565 ),对天保八年所筑内长城进
行修葺,并增筑新城,自下关附近起,东达居庸关与外长城
相接合。齐前后修筑长城达1500千米,约30千米设一戍,并
在险要地方设置州镇25所,用以驻兵防守。④北周长城。为
防御北方突厥、契丹犯边 ,周静帝于公元579年 ,对原北齐
长城进行了一次大规模修筑,西自雁门,东至碣石。
隋代长城 为了防御突厥骚扰,隋王朝7次修筑长城。主
要是对原有长城进行修缮,新增修筑不多。唐取代隋后,国
威强盛,在北方大破突厥,边界远在长城以外,长城已失去
了作用,无需修筑或增筑。宋朝虽统一了中原,但北部有辽、
金的对峙,所辖范围已在原来秦、汉、北朝长城的南面,长
城南北许多地方均被辽、金两国占领。后宋王朝势力又退到
长江以南,更谈不到修筑长城。辽代对长城的修筑,仅清宁
四年(1058)在鸭子河与混同江之间修筑了一段,规模不大。
金代长城 公元1115年金王朝建立后,为防御西北边陲
的蒙古人进攻,修筑了明昌旧城和明昌新城两道长城。明昌
旧城旧称兀术长城或金源边堡。据《黑龙江省志》记载,呼
伦县北,根河之南,有城东端起乌兰哈达之北,沿海拉图山
脉,北折而西,至暖水河而尽。明昌新城在明昌旧城之南 ,
又称金内长城、金壕堑、边堡等。西起今黄河河套陕西段 ,
东达今黑龙江省松花江。元代,蒙古族统治整个中国,版图
地跨欧亚,长城对他们意义不大。但为了防止汉族和其他各
族人民起兵反抗,检查过往客商,也对原来长城的许多关隘
险要处加以修缮,设兵把守。
明代长城 明灭元朝以后,为防止蒙古族再次南下,200
多年中从未中断对长城的修筑。大多是沿着北齐、北魏所筑
的旧长城进行修筑。今人看到的长城,绝大部分是明弘治时
期所修。明长城自居庸关以西,分南北两道,到山西偏关附
近的老营相合,被称为内、外长城或里、外长城。里长城从
居庸关西南出,经今河北进入山西至老营。外长城自居庸关
西北,进入山西,沿内蒙古、山西交界往南达于偏关、河曲。
长城关隘、险口很多,其中居庸关、倒马关、紫荆关靠近当
时首都北京,称为内三关;自此往西的雁门关、宁武关、偏
头关称外三关。内外三关是保卫京师的重要关口,常派重兵
把守。清朝灭明以后,由于政治、军事的发展,改变了统治
策略,采取“怀柔”政策,利用宗教信仰拉拢蒙、藏各族上
层王公贵族,用思想统治代替了军事防御,不大修筑长城 。
纵观长城的历史,自春秋以来,除汉族各王朝的统治集团修
筑长城外,中国其他民族所建立的王朝,如北魏、北齐、北
周、辽、金等朝代也都修过长城。就是蒙古民族统治的元朝
也曾对一些长城的关隘、烽火台进行维修利用。长城是中国
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历史丰碑。

北京慕田峪长城

建筑构造 长城作为防御工程,主要由关隘、城墙、烽
火台3部分组成。
关隘 关隘是长城沿线的重要驻兵据点,位置多选择在
出入长城的咽喉要道上。整个关隘构造,一般由关口的方形
或多边形城墙、城门、城门楼、瓮城组成。有的还有罗城和
护城河。①城墙。是长城的主要工程,特别坚固,内外檐墙
多用巨砖、条石等包砌,内填黄土、碎石,高度一般在10米
左右。顶宽4~5米,还有上、下城墙的马道和梯道。在城墙
的外檐上筑有供镃望 和射击的垛口,在内檐墙上筑有高约 1
米多的宇墙(或叫女墙),以保护人马不至于从墙顶跌落 。
②城门。是平时进出关口的通道,战时是反击敌人的出口 。
门洞内装有巨大双扇木门,门内侧装有门闩及锁环。③城门
楼。城门上方均筑有城门楼,它是战斗的观察所和指挥所 ,
也是战斗据点。城门楼多为一层、二层或三层的木结构及砖
木结构的建筑物。④瓮城。是在预想敌人主攻方向的城门外,
再构筑一个“П”形的城墙,形成二道城墙,其作用是增大
防御纵深,加强城门的防御能力。⑤罗城。是在预想敌人主
攻方向的瓮城外,再构筑一道“П”形城墙,它比较长,除
能掩护瓮城外,还能掩护内城城墙较长的地段。在罗城的城
墙上,一般也建有城楼,用以观察敌情,指挥作战。在城墙
两端,建有箭楼,以加强镃望和巡逻。⑥护城河。在城关四
周一般均有护城河,为关城的又一道防线。它是筑城挖掘土
方时形成的,后来再引入河水。
城墙 城墙是联系雄关、隘口、敌台等的纽带。平均高
约7~8米,在山冈陡峭的地方,城墙比较低。墙身是防御敌
人的主体,墙基平均宽约6.5米,顶部宽5.8米,断面上小下
大成梯形,使之稳定不易倒塌。墙结构据当地自然条件而定,
主要有版筑夯土墙、土坯垒砌墙、砖砌墙、砖石混合砌墙 、
石块垒砌墙和用木材编制的木栅墙、木板墙等。城墙除主体
墙身外,上面还有许多构造设施。①券门。在墙身里侧一面,
每隔不远有一个用砖或石砌成圆形的拱门称券门。券门内有
砖或石梯通到城墙顶上,守城士兵可由此上下。②垛口。在
城顶外侧的迎敌方向 ,修有高约2米 的齿形垛口(即雉堞)。
每个垛口的上部有一小口叫镃望口,用来镃望来犯的敌人 ;
垛口下部有一小洞,叫做射眼,用来射击敌人。③城台。在
城墙上每隔200~300米 筑有一座高 出城墙顶面1米左右的台
子,突出于迎敌方向的墙身以外。外侧砌有垛口,战时居高
临下,从侧翼射杀架梯登墙的敌人。城台根据用途、构筑情
况不同分为墙台和敌台。墙台的台面与城墙顶部高低差不大,
只是凸出一部分于墙外,外侧砌有垛口,是平时城上守兵巡
逻放哨的地方。台上还建有遮风避雨的简单房屋,叫铺房 。
敌台即骑墙的墩台,高出城墙之上,有两层或三层。守城士
卒可住在里面,并可储存武器、弹药。八达岭处的敌台多分
上下两层,下层可住十余士卒,四周有窗口供观察和射击 ,
有木制楼梯可登至楼顶,楼顶地面平整,四周墙上有垛口 ,
可供镃望和射击。此外,城墙墙面上还有排水沟,用来排除
城墙顶部的积水以保护墙身。
烽火台 烽火台也称作烽燧、烽堠、烽台、烟墩、墩台、
狼烟台、亭、燧等。是利用烽火、烟气以传递军情的建筑 。
如遇有敌情,白天燃烟(也可悬挂旗子、敲梆、放炮),夜
间燃火(或点上灯笼)。烽火台通常设置在长城内外最易镃
望到的山顶上,一般是土筑或用石砌成一个独立的高台,台
子上有守望房屋和燃烟放火的设备,台子下面有士卒居住守
卫的房屋和羊马圈、仓房等建筑。
城、堡、障、堠 在长城防御工程系统中,还有一些与
长城相联系的城、堡、障、堠等建筑物。这些建筑物大都建
筑在长城内外,供兵卒居住和防守用。这里所指的“城” ,
不是州、郡、县城,而是与长城关联的防御性建筑,城的面
积不大,城与城之间相距数十里不等。“障”,也是一种小
城。一些古代文献上说是山中小城。“障”与“城”的区别
主要是“城”的大小不一,“城”内有居民居住,而“障”
只住官兵,不住居民,障的大小和形式比较统一。也有城和
障结合在一起的,既住士卒,又住居民。“堠”即候,又称
作“斥候”,是一种用来守望的建筑,构造较简单,常与亭
(烽火台)配合使用,往往“亭候”并称。明朝的“堡”城
与汉代的“城障”相似,也是用来驻防的,“堡”往往有城
墙围绕,也称作城堡。有些堡内还有烽火台,也住有居民 。
明长城沿线的城多与关口相结合,以堵塞和抗击敌人入侵 。
防御体系 长城整个布局有主干,有分支,沿线设立许
多障、堡、敌台、烽火台等不同等级、不同形式和不同功能
的建筑物,构成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这个体系中每一个小
据点都通过层层军事与行政机构和中央政权机构相联系。从
防御角度,通常把长城沿线分成几个防区。秦始皇时期,在
长城沿线上设立了陇西、北地、上郡、九原、云中、雁门 、
代郡、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等12个郡,以管辖
长城沿线各地方,进行分段防御。明朝为便于对长城沿线的
防守,划分成九个防守区段,称之为“九边”,每边设镇守
(总兵官),即辽东、蓟、宣府、大同、太原、延绥、宁夏、
固原、甘肃九镇,谓之九边重镇。九边九镇之外,为了加强
京城的防务和保护帝陵(今明十三陵)的需要,于嘉靖三十
年(1551)又在北京的西北增设了昌镇和真保镇,共为十一
镇,构成了九边十一镇的防御布局。
意义 长城修筑距今已有2000多年,虽已失去防御上的
作用,但仍巍然屹立,显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反映中国
古代建筑工程技术的伟大成就,表现中国古代各族劳动人民
的坚强毅力与聪明才智,体现中国自古以来形成的积极防御
的战略思想。此外,以长城作为历史标尺,可为研究长城沿
线地区自然环境的变迁和自然事件提供参考。长城工程浩大,
规模宏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气魄,是中国古代文化的
象征。古老的长城经过修整,许多区段成为游览胜地。山海
关 、八达岭和嘉峪关3处长城区段 于1961年被定为中国全国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
产。

收起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