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气相投、上下其手是什么意思: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30 03:24:02
臭气相投、上下其手是什么意思:

臭气相投、上下其手是什么意思:
臭气相投、上下其手是什么意思:

臭气相投、上下其手是什么意思:
上下其手shàng xià qí shǒu 上下其手的中文解释 以下结果由汉典提供词典解释【解释】:比喻玩弄手法,串通做弊.【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载:伯州犁有意偏袒公子围,叫皇颉作证,并向皇颉暗示,举起手说:“夫子为王子围,寡君之贵介弟也.”把手放下说:“此子可为穿封戍,方城外之县尹也,谁获子?” 【示例】:亏得尚有“巧妙不同”一句注脚,还可~一番.◎朱自靖《“海阔天空”与“古今中外”》 【近义词】:营私舞弊、徇私舞弊 【反义词】:光明磊落、问心无愧 【语法】:动宾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臭味相投 民间中如果形容秦桧还有仨相好的,常常用“臭味相投”这个词.就象苍蝇,一旦闻见臭味,一定会不约而同地前去就餐,很有共同语言的.不过,“臭味相投”这个词刚出现时,却是一个大大的好词,表示深厚的“友谊”.如果有老师评卷,一定会表扬首先发明这个词的季武子同学头脑聪明,比喻得当,形容贴切,大概要给一百分的.话说在鲁襄公时,晋国的国君晋悼公纳魏绛之谏,遣魏绛“盟诸戎,修民事,田以时,”于是九合诸侯,“诸戎来请服,使魏庄子盟之,”继晋文公后再次称霸中原.鲁国是个不大不小的中等国家,属于墙头上的草,随风倒之类.晋国强大了,为了国家的利益,当然要以晋悼公为盟主.此时,夹在晋、楚两大国之间的郑国迫于楚国的军事压力,转而投向了楚国,这必然惹恼了称雄春秋的晋国,一场讨伐郑国的军事斗争拉开了序幕.为讨伐郑国,晋国派主政的“国务院总理”范宣子到鲁国访问,约其一同伐郑.鲁襄公大摆宴席,宴请范宣子一行.席中,范宣子吟诗一首《摽有梅》,诗曰:“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摽有梅,倾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兮!”,这是录于《诗经》中的一首委婉而大胆的求爱诗,全诗突出了一个“急”字,“我都快成老姑娘了,你们这些年轻帅哥们怎么还不向我求爱啊?”,言外之意,是寄希望鲁国及时出兵.古时侯谈话也够含蓄的,大概现在模棱两可的外交语言就是从那时流传下来的.代表鲁国跟晋国谈判的主政大臣季武子也不含糊,回答说:“谁敢哉?今譬于草木,寡君在君,君之臭味也.欢以承命,何时之有?他说得是:“晋君就象花果,鲁君就花果的香味,这香味是随花果的.你们有吩咐,我们怎么敢不从命呢?”,随后季武子又为范宣子赋了《角弓》与《彤弓》两首诗.用诗中的“兄弟婚姻”表示承允范宣子之请,用诗中的“我有嘉宾”祝福客人,一场外交谈判至此结束.这个故事便是成语“臭味相投”的滥觞.不过,这里面谈到的“君之臭味也”中的“臭味”,念“xiù”,而不是香臭之“chòu”,是气味,而不是臭味的意思.比喻气味相同,爱好一致的意思,也说成“气味相投”.季武子这么说,一方面比喻晋、鲁两国的友谊长存,一方面也是代表鲁襄公的自谦之辞,是极好的外交辞令.汉·蔡邕《玄文先生李休碑》中的“凡其亲昭朋徒、臭味相与,大会而葬之”,晋郭璞《赠温峤》诗中的“人亦有言,松竹有林.及尔臭味,异苔同岑.义结在昔,分涉于今,我怀惟永,载咏载吟”,这里的“臭味”皆当气味讲,“古者香气秽气皆名之臭”.《易·系辞传》载:“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意思是志同道合的人说出的话语,就像兰花一样气味芬芳.“臭”在这里“散发”出的不但不是臭味,而是浓浓的香气.唐朝时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臭”字绝对应该解释为“香”,“朱门酒肉臭”,意思就是说朱门酒肉飘香.而肯定不是老杜吃不着葡萄说葡萄是酸的,或者说反话楞说富贵人家的酒肉是臭的,是骂街.宋代牟献做诗《木兰花慢》,第一次提出臭味相投一词,诗中说:“不妨无蟹有监州,臭味喜相投.”,辛弃疾的一首词《虞美人·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也有“似而今、元龙臭味,孟公瓜葛.”作者与陈亮友谊既深,爱国之志又复相同,因而引以为快事,故用“臭味”谓气味相投,用“瓜葛”谓关系相连.明代冯梦龙《醒世恒言·薛录事鱼服证仙》载:“这二位官人,为官也都清正.因此臭味相投,每遇公事之瑕,或谈诗,或弈棋,或在花前竹下,开樽小饮,彼此来往,十分款洽.”从“为官也都清正”来看,这时侯的“臭”还无贬义.这时侯的“臭味相投”正确的读法应该是“xiùwèi xiāng tóu”,不带一丝贬义色彩.“臭”这个字,在造字时是个会意字,从“犬”从“自”(鼻),说白了也就是狗鼻子的意思,因为狗闻气味很灵,所以用“臭”字代表“闻气味”的意思,本是不分香臭的.但现代汉语有双音化的发展,当“臭”字开始由“xiù”读“chòu”时,这个成语的味道开始变了,成了“比喻坏人投合在一起”的意思,必须是“坏的思想作风、兴趣向往等彼此相同,很合得来”时才用这个词,与“沆瀣一气、同气相求、狼狈为奸、一丘之貉”等臭名昭著的词汇混在了一起,成语演变成了贬义词,因此有人把“臭”字改读为臭气熏天的chòu,清时蔡东藩在《民国通俗演义》第四八回载:“两情不谋而合,况是彼此熟识,一经会面,臭味相投,当即互相借重,定名为请愿联合会.”段芝贵认了袁世凯的干儿子,升官发财指日可待,梁财神为巴结他而与之相交,这里就有了些贬义的味道,不过,广泛地应用“臭味相投”为贬义词,是到了白话文兴起,近、现代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