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涂尔干的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解释如何构建和谐社会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23:51:24
用涂尔干的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解释如何构建和谐社会

用涂尔干的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解释如何构建和谐社会
用涂尔干的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解释如何构建和谐社会

用涂尔干的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解释如何构建和谐社会
涂尔干“社会团结”理论评述

  [摘要]中国社会正处于快速转型的过程之中,“和谐社会”的提出正是为了解决社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出现的不和谐现象,这与社会学的产生在背景上具有相似之处.涂尔干的社会团结理论典型地代表了西方社会学家对和谐社会的理解和认识,了解社会团结理论与“和谐社会”理论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有助于我们对“和谐社会”内涵的把握,涂尔干对两类社会团结的界分使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传统和谐社会与现代和谐社会的区别.
  [关键词]社会失范;社会团结;和谐社会
  涂尔干(Emile Durkheim)生活与著述的时代恰值西欧各国社会转型时期,工业化的进程推动了经济结构、社会关系和文化价值观的深刻变迁,传统的价值观念、信仰乃至社会关系与社会秩序都受到了强烈冲击:如何童建社会秩序便成为这一时期学者们研究的中心,涂尔干与同时代的韦伯(MaxWeber)是其中最为杰出的代表.可以说,无论是韦伯的“诸神之争”还是涂尔干的“集体意识衰落”都反映了西方社会在工业化的过程中所出现的深刻危机.尽管他们的社会学理论代表了社会学的不同发展方向,但都是为解决西方社会危机所做的努力,这些理论也对社会学的发展产生了关键影响.涂尔干更被视为社会学真正的创始人,他的社会团结理论也发启了当代主流社会学的整合理论.此后,消弭社会冲突、恢复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就成为社会学的主题,这使得社会和谐的问题与社会学的研究之间呈现出一种密不可分的关联.本文在对涂尔干的社会团结进行评述的同时,讨论了社会团结与和谐社会的异同.
(一)社会失范与社会团结
  涂尔干认为十九世纪的欧洲社会是一个对“占有行为”缺少规范或者制度化程度差的社会,经常处于社会秩序混乱的状况,涂尔干用社会失范(anomie)来概括这种状况,而与此相对应的社会状态即是社会团结.涂尔干的社会团结是指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问的协调、一致、结合的关系.涂尔干在《社会分工论》等著作中集中探讨了诸如众多的个人如何构成一个有秩序的社会,人与人之间如何达成社会生活的基本条件——社会共识等问题.这些讨论面对的是社会失范,目标则是社会团结.
  涂尔干从“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角度讨论了欧洲社会出现失范的原因,他认为个人与社会之间联系的脆弱性是社会失范的根源所在,在对其所处的社会进行了深刻分析以后,涂尔干认为有三个方面的原因导致了社会失范的出现:第一,个人欲望在现代社会结构中的急剧滋长,这一方面是因为工业化的发展使得传统规范失去了约束作用,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个人的发展,会使得他们要求更好的生活条件何渴望实现更理想的目标.第二,现代社会无法满足所有个人的欲望.第三,社会的骤变使个人欲望失去社会约束,使社会出现危机和动乱,其中经济危机则是社会动乱的首要根源.涂尔干进一步指出,现代社会的这些矛盾和问题都“来自与高度分工相联系的正在增长的异质性与个性”.
  不过,涂尔干同时认为现代社会里的社会团结也是建立在社会分工的基础之上的,因为社会分工所产生的相互需要和彼此协调是社会团结的基础,对此,涂尔干曾经这样发问“为什么个人越变得自主,他就会越来越依赖社会?为什么在个人不断膨胀的同时,他与社会的联系却越加紧密?尽管这两者看似矛盾,但它们亦步亦趋的活动却是不容辩驳的事实.”涂尔干认为这种看上去非常明显的矛盾现象最后得以解决乃是“伴随着劳动分工的迅速发展而产生的.”涂尔干的逻辑是:分工越细,个人对社会的依赖就越深,个人的行动越专业化,其个性也就越鲜明,社会部分的个体化越鲜明,社会的整体性也就越大,因此分工是社会团结的基础.
  当然涂尔干并不认为分工能自然而然地导致社会团结,因为在现代社会里分工及其所带来的影响同样会造成对社会团结的威胁,这主要表现在:“第一,是高度分工的个人与群体活动相互紧密配合不够.第二,是与高度的分工相联系的正在增长的异质性和个性.第三,阶级制度与外在的不平等.”如果由社会分工所产生的力量不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些威胁,从而促使人们结合成为一个社会整体的话,那么社会团结便不会出现,而且会出现“失范”.
  在涂尔干生活的时代,由于社会分工所产生的维系人们成为社会整体的力量还相当的脆弱,因而也就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失范”,即“对‘占有行为’的调节缺少规范和制度化程度差的社会,常常处于缺少规范与丧失整合的状态.”这使得社会冲突和矛盾大量出现.
  对于如何解决和防止社会失范,涂尔干也开出了自己的处方:“道德化”、“组织化”以及创建社会中间团体,其内容主要如下:第一个途径,即“道德化”,包括依靠社会权威,制定各个阶段欲望与目标的上下界限:以及培养普遍的道德意识,使人们尊重与接受社会确定的界限两个过程.第二个途径是“组织化”,是指通过建立完善、理智的组织把个人整合于社会架构和群体之中以控制社会的经济活动.第三个途径是创建政府与个人之间的中间团体以解决孤立的个人与全能的政府之间所可能发生的直接冲突,
(二)机械团结与有机团结
  在对社会团结的一般含义进行分析以后,涂尔干进一步把社会团结区分为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两种类型.他认为不同的社会结构会产生不同类型的社会团结,简单而言,传统社会里出现的只能是机械团结,而有机团结则只能出现于现代社会.涂尔干对两类不同的社会团结进行了界定:
  所谓的机械团结是指建立在个人之间相同性与相似性特质基础上的社会联系.由于传统社会中人与人没有分化,因而社会保持高度的一致性,人与人之间保持着相同性和相似性,也就使得个人的行动总是自发的、不假思索的和集体的.机械团结是建立在社会中个人的相同和相似性特质的基础上的一种社会联系.它是以集体湮没个性为代价的.其主要特点是: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差异甚小,集体成员具有类似的特质,情绪感受类似,价值观类似,信仰也类似;由于人与人之间没有分化,因而社会呈现高度的一致性;人与人之间保持相似性和相同性是以集体湮没个性为代价的;个人的行动总是自发的、不假思索的和集体的;相互依赖程度低,社会纽带松弛;社会与宗教结为一体,宗教观念渗透了整个社会;它还有一个明显的标志,是“镇压的权力”,即对差别性、异质性的强制压抑.
  而有机团结则是指出现在发达社会的团结,是建立在社会分工和个人异质性基础上的一种社会联系,其特征主要是:社会上个人与群体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并且差异不断发展;社会分工错综复杂,社会的基本任务以各种曲折的方式由人们共同完成:专门化分工发展导致相互依赖性的增长.
  对于机械的社会团结与有机的社会团结之间的区别,D·P·约翰逊总结如下:
  显然,在社会分工日趋细密、个人分化趋于显著的现代社会里,机械团结实际上是没有可能出现的,因为机械团结本是以建立在强烈的、共同的集体意识基础上的,集体意识影响和左右了个人意识的大部分,社会强制支配了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的大部分,因而涂尔干的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实际上又可以区分为传统的社会团结和现代的社会团结.
  总而言之,涂尔干的社会团结是建立在社会分工的基础之上的,其决定性的条件是集体意识的形成.在两类社会团结中,机械团结渊源于相似性,而有机团结则来自于异质性,两类社会团结的基础完全不同,甚至根本对立.而涂尔干的最终目的毫无疑问是在现代社会里实现有机的社会团结.
(三)和谐社会与社会团结的比较与启示
  目前,涂尔干的社会团结理论被广泛运用于对中国社会转型中的社会失范的分析,他对社会团结内涵的描述和类型的划分对我们认识和研究“和谐社会”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显然,分析社会团结与和谐社会两个概念之间的异同对于我们深化对“和谐社会”内涵的认识无疑具有很大的帮助.
  首先,从背景上看,涂尔干提出社会团结理论是在欧洲工业化时期,社会转型并不是社会冲突根本原因,根源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才是社会冲突的根本原因.而“和谐社会”的提出则是在我国改革开放事业处于高潮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各项事业都处在欣欣向荣的发展过程中.
  不过,二者在背景上也有一些相似之处.涂尔干时代的欧洲正处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过程中,社会转型带来了大量的社会冲突与社会矛盾,社会失范由此出现.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利益关系和利益结构大幅度调整,社会阶层结构不断变化,由此出现了大量的社会冲突.社会学的研究表明,在社会转型的特定时期,社会矛盾和冲突的出现带有一定的必然性.
  其次,从内容上看,涂尔干的社会团结理论是较为纯粹的社会学理论,而相对来说,“和谐社会”则更多的是一种社会发展的现实构想.二者相比,“和谐社会”理论建立在对中国现实社会的认识的基础之上,其内容更为广泛,目标更加可行.而涂尔干的社会团结理论则建立在对欧洲社会在社会转型中所出现的社会失范进行的理论分析和探讨,具有更多的学术意义.
  这两种理论在内容上的共同之处表现在,“和谐社会”所具有的基本特征与涂尔干的社会团结的内涵基本上是一致的.
  再者,涂尔干把社会团结区分为机械团结与有机团结.而我们则依据和谐社会的产生方式、存在基础等把“和谐社会”区分为传统的和谐社会与现代的和谐社会,这两种区分具有很多的相似之处.
  我们所说的传统的和谐社会主要是指我国封建社会的一些比较鼎盛的时期,比如唐朝的“贞观之治”等,它在社会基础、经济生产方式、政治和社会的管理体制乃至于文化价值观念等方面与涂尔干所说的机械团结存在着相类似的特点,比如专制的政治强权、农业生产为主的经济方式等等.同样,现代的和谐社会则主要是指能够与现代社会、现代经济和现代生活相适应的一种良性运行的社会状态:这与涂尔干所说的有机团结又具有异曲同工之处.
  我们所要建设的无疑是现代的和谐社会,它与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传统的和谐社会不仅在社会制度完全不同,而且至少有以下两个方面的重要区别:其一,传统的和谐社会是建立在低水平社会分化的基础之上的,是僵化的、脆弱和刚性的,只能靠专制强权来维持,其稳定与和谐往往是以牺牲社会发展作为代价实现的.现代的和谐社会是民主与法治的社会,是建立在社会长期全面发展基础上的,因而是平衡、协调的,具有可持续性.其二,传统的和谐社会是少数人统治的社会,因而社会的和谐往往建立在抹煞大多数人个体特性的基础上,所以不可能激发普遍的社会活力,也不可能成为一个“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现代的和谐社会是多元分化的社会,是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个人利益的社会,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是一种彼此依赖、相互协作的关系,因而能够充分激发社会的活力,是一种公正的和谐与平衡.
  这样,我们可以看到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具备以下特征:“第一,社会公正.这是和谐社会的本质特征,和谐社会的其他特征都是从这里引申出来的.第二,社会各个阶层之间应当保持一种互惠互利的关系.一些阶层的利益增进不能以损伤其他阶层的利益为必要的前提条件.第三,各个阶层应当得到有所差别但恰如其分的回报.第四,社会阶层之间应当呈现一种相互开放和平等进入的状态.第五,稳定有序.”而这种“和谐社会”才是符合现代社会发展方向的.
  无庸讳言.我国社会发展已经进入关键的历史时期,历史的经验表明在现代化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时会出现一个矛盾的多发期,因而我们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矛盾、冲突和问题.正确面对这些矛盾、冲突和同题,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正是我们在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要准确理解和把握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就要求我们既要勇于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勇于理论创新,也要求我们善于吸取借鉴他人和前人的经验、教训和理论.

而劳动分工至少产生了两方面的社会后果:首先,为个人意识和个性的发展提供了在涂尔干看来,正是这两方面的后果为机械团结向有机团结的转化提供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