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历史名人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6 22:46:59
介绍历史名人

介绍历史名人
介绍历史名人

介绍历史名人
http://baike.baidu.com/w?ct=17&word=tag%3A%C0%FA%CA%B7%C8%CB%CE%EF&tn=baiduWikiSearch&rn=10&pn=20

孙武:
《孙子兵法》是从战国时期起就风靡流传的军事著作,古今中外的军事家们都使用其中论述的军事理论来指导战争,而且,其中论述的基本理论和思想还被运用到了现代经营决策和社会管理方面。然而,这部著作者是谁呢?学术界议论纷纷,一种认为是春秋时期吴国的孙武所著,一种认为是孙膑整理而成,一种认为是战国初年某位山林处士编写,还有的说是三国时代曹操编撰的。直到1972年4 月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

全部展开

孙武:
《孙子兵法》是从战国时期起就风靡流传的军事著作,古今中外的军事家们都使用其中论述的军事理论来指导战争,而且,其中论述的基本理论和思想还被运用到了现代经营决策和社会管理方面。然而,这部著作者是谁呢?学术界议论纷纷,一种认为是春秋时期吴国的孙武所著,一种认为是孙膑整理而成,一种认为是战国初年某位山林处士编写,还有的说是三国时代曹操编撰的。直到1972年4 月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发掘的两座汉代墓葬中同时发现了用竹简写成的《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这样,数百年的争论方告结束,《孙子兵法》的作者被确认为春秋时期吴国的将军孙武。
孙武,字长卿,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他出生于公元前535 年左右的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具体的生卒年月日不可考。孙武的祖先叫妫满,被周朝天子册封为陈国国君(陈国在今河南东部和安徽一部分,建都宛丘,今河南淮阳)。后来由于陈国内部发生政变,孙武的直系远祖妫完便携家带口,逃到齐国,投奔齐桓公。齐桓公早就了解陈公子妫完年轻有为,任命他为负责管理百工之事的工正。妫完在齐国定居以后,由姓妫改姓田,故他又被称为田完。一百多年后,田氏家族成为齐国国内后起的一大家族,地位越来越显赫,在齐国的领地也越来越扩大。田完的五世孙田书,做了齐国的大夫,很有军事才干,因为领兵伐莒(今山东莒县)有功,齐景公在乐安封给他一块采地(诸侯封赐给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又称“采邑”式“食邑”),并赐姓孙氏。困此,田书又被称为孙书。孙书的儿子孙凭,做了齐国的卿,成为齐国君主以下的最高一级官员。孙凭就是孙武的父亲。
由于贵族家庭给孙武提供了优越的学习环境,孙武得以阅读古代军事典籍《军政》,了解黄帝战胜四帝的作战经验以及伊尹、姜太公、管仲的用兵史实,加上当时战乱频繁,兼并激烈,他的祖父、父亲都是善于带兵作战的将领,
他从小也耳闻目睹了一些战争,这对少年孙武的军事方面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但孙武生活的齐国,内部矛盾重重,危机四伏。齐景公初年,左相庆封灭掉了右相崔杼。接着田、鲍、栾、高等四大家族又联合起来,赶走了庆封。后来,内乱日甚一日,齐国公室同四大家族的矛盾,四大家族相互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愈演愈烈。孙武对这种内部斗争极其反感,不愿纠缠其中,萌发了远奔他乡、另谋出路去施展自己才能的念头。当时南方的吴国自寿梦称王以来,联晋伐楚,国势强盛,很有新兴气象。孙武认定吴国是他理想的施展才能和实现抱负的地方。大约在齐景公三十一年(公元前517 年)左右,孙武正值18岁的青春年华,他毅然离开乐安,告别齐国,长途跋涉,投奔吴国而来,孙武一生事业就在吴国展开,死后亦葬在吴国,因此《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就把孙武称为“吴人”。
孙武来到吴国后,便在吴都(今苏州市)郊外结识了从楚国而来的伍子胥。伍子胥原是楚国的名臣,公元前522 年因父亲伍奢和兄长伍尚被楚平王杀害而潜逃到吴国。他立志兴兵伐楚,为父兄报仇。孙武结识伍子胥后,十分投机,结为密友。这时吴国的局势也在动荡不安之中,两人便避隐深居,待机而发。
公元前515 年,吴国公子光利用吴国伐楚,国内空虚的机会,以专诸为刺客,袭杀吴王僚,然后自立为王,称阖闾。阖闾即位后,就礼贤下士,任用伍子胥等一批贤臣,他又体恤民情,不贪美味,不听淫乐,不也女色,注意发展生产,积蓄粮食,建筑城垣,训练军队,因而大得民心,吴国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阖闾又注重搜求各种人才,立志要使吴国更加强盛,时而向长江中游发展,灭楚称雄。隐居吴都郊外的孙武由此更加看清自己的前途,他在隐居之地,一边灌园耕种,一边写作兵法,并请伍子胥引荐自己。终于,孙武写好了13篇兵法。这13篇兵法,讲的全部都是如何克敌制胜的战略战术,全书构成了一个严密的体系。

收起

http://bk.baidu.com/view/8447.htm

历史上的诸葛亮其实也是很聪明很厉害的, <<三国志>>中他的事迹自成一传,可见他在蜀国以至在三国时期的重要性. 诸葛亮不是一个单纯的谋士,谋士只是个智囊团里的人物,相当与顾问.有一技之长就可以,灵光偶现,出个奇谋怪策,便可以名扬天下,被称为"算无遗策".而诸葛亮在刘备集团却像个"总经理",他出山后不但给刘备指明了战略方向,刘备集团的内政军事也因他大有改善,可以说他的出现让身处绝境的刘备势力起死回生...

全部展开

历史上的诸葛亮其实也是很聪明很厉害的, <<三国志>>中他的事迹自成一传,可见他在蜀国以至在三国时期的重要性. 诸葛亮不是一个单纯的谋士,谋士只是个智囊团里的人物,相当与顾问.有一技之长就可以,灵光偶现,出个奇谋怪策,便可以名扬天下,被称为"算无遗策".而诸葛亮在刘备集团却像个"总经理",他出山后不但给刘备指明了战略方向,刘备集团的内政军事也因他大有改善,可以说他的出现让身处绝境的刘备势力起死回生.
至于有很多人说诸葛亮不懂军事,起初不受重用,后来玩弄权术,纯属颠覆恶搞!
在<<三国演义>>中,确实有一些对诸葛亮计谋的夸张描写,但是很多都是有根据的.虽然诸葛亮不是小说中那样料事如神,能够呼风唤雨.但是他确实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三顾茅庐"<<三国志>>中有所记载,而且在诸葛亮自己的<<出师表>>中也有叙述,他不可能当着当时那么多世人说没有的事.刘备得到诸葛亮后,称自己"如鱼得水"张飞关羽都不高兴,怎么说不受重用?诸葛亮最初担任的职务是军师中郎将,后来军师将军,代左将军(不同于曹操集团的军师祭酒)都是有兵权的.都督的荆州三郡也是对抗东吴的前线,诸葛亮留守后方是独挡一面,平定西川亲自支援.最后刘备白帝城托孤只是说李严为副,根本就没有像孙策"外事不绝问周内事不决问张"的嘱咐.二者是两种情况.诸葛亮身为开府治事的丞相,百官之首,李严也确实做了不可原谅的事.不能说诸葛亮是玩弄权术夺了李严兵权.诸葛亮北伐并不是年年出征,穷兵黩武,不考虑经济,而是士兵分期轮换,粮尽即还.设想如果诸葛亮真的把蜀国托得哀鸿遍野、饿殍满地在他死后老百姓还会在政府不支持的情况下一再要求为他设立庙堂吗?诸葛亮死到蜀国灭亡那么长时间,发生了那么多大事,把蜀国的灭亡归咎于诸葛亮是不正确的.还有博望坡空城计等的真伪,北伐正确性还有争议,不能轻信一家之言.就算诸葛亮真的没有那些奇谋怪略,犯了一些错误也不能动摇诸葛亮的政治家军事家地位.
"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国,其战士人民,盖有九分之一也,而以贡贽大吴,抗对北敌,至使耕战有伍,刑法整齐,提步卒数万,长驱祁山,慨然有饮马河、洛之志。仲达据天下十倍之地,仗兼并之众,据牢城,拥精锐,无擒敌之意,务自保全而已,使彼孔明自来自去"。司马懿平定辽东,也是个了不起的将才.在人力物力财力都有优势的情况下只能选择坚守.不敢再给诸葛亮任何施展军事才能的机会.可见诸葛亮是伟大的.官渡之战有袁绍屡次指挥失误,赤壁之战曹操遭遇天灾.白起遇到廉颇防御战术也束手无策.奇谋并不是军事的全部,并不是每场战争都可以用奇谋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指挥将士,治理军戎.排演阵法,改良装备,诸葛亮都是杰出的,而且还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可能因为诸葛亮军事上主要对手是曹氏和司马氏,甚至有资料显示陈寿和诸葛亮有家怨,以及蜀国不设史官.<<三国志>>中对诸葛亮军事事迹记录的并不详细,我们只知道他带兵协助刘备平定了蜀川边郡,杀死了魏大将王双张颌等,诸葛亮只是在有生之年没有完成同意大业而已,并非毫无功绩,屡战屡败.至于有无奇谋,用的什么办法无法考证.所以仅凭陈寿的"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不能够当成诸葛亮不是军事家依据.
诸葛亮是聪明的.韩信曾经数败于项羽,拿破轮最后两遭流放,莫以成败论英雄!
问题补充:<<三国演义>>里诸葛亮是六出祁山,没有第七次.而史书上记载诸葛亮与司马正面交手只有一次.司马懿不敢出战,是贾诩等人嘲笑司马"畏蜀如畏虎"于是司马懿出战,大败.诸葛亮获"敌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从此司马懿不敢再出来.后来因为李严因运粮不济呼亮还。张郃追亮退兵至木门,中箭身亡.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