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忠臣因为宦官的谗言而死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08:46:06
历史上有哪些忠臣因为宦官的谗言而死

历史上有哪些忠臣因为宦官的谗言而死
历史上有哪些忠臣因为宦官的谗言而死

历史上有哪些忠臣因为宦官的谗言而死
赵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秦朝时期的著名宦官.赵高是赵国人,出身卑微.其父因犯重罪,不仅自己被处以宫刑,而且也连累其母罚没为官家奴婢,后来
  其母与人野合而生下赵高.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大规模充实后宫,嫔妃多达万人.庞大的后宫需要众多的服务人员,阉割去势的宦官由此广泛使用于宫廷,宦官制度逐步完善.当时为了补充后宫服役者的队伍,一些战败国的宦官也与宫中美女一样作为“战利品”归入秦朝宫廷.赵高就是在秦灭亡赵国后,作为阉宦被掳入秦的.由于他身体强壮,又粗通法律,很快得到了秦始皇的信任,被任命为中车府令.
  秦始皇三十六年(公元前211年),东郡落下一块陨石,上书“始皇帝死而地分”几个大字.不久,秦始皇的使者从关东夜经华阴时,突然有人持玉璧拦住使者说:“秦始皇今年将死!”然后放下玉璧倏然而去.连续发生的不测之事,使秦始皇深感不安,急忙命人占卜,卦辞说只有外出巡游方可化凶为吉.秦始皇听信了术士之言,于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出京巡游,次子胡亥及丞相李斯陪同左右,赵高以负责皇帝乘舆的中车府令身份随驾出行.当车驾行至平原津(今山东平原县南)时,秦始皇突患重病.他自感时日无多,急令赵高给长子扶苏发诏书,让其把所属部队交由大将蒙恬掌管,然后迅速赶往咸阳办理后事并继承皇位.诏书尚未送出,时年五十岁的秦始皇即病亡于沙丘平台(今河北广宗县西北).丞相李斯认为贸然宣布秦始皇的死讯恐怕会引发全国的混乱,决定秘不发丧,而命令车骑加快向咸阳进发.
  “秘不发丧”为赵高实施偷梁换柱的冒险计划创造了难得的机会.他深知为人正直的长子扶苏一向对自己不屑一顾,手握兵权的大将蒙恬又与扶苏关系亲密,蒙恬的弟弟蒙毅更在言谈举止间时常流落出对自己的厌恶.相反,胡亥却跟随自己学过书法与法律,一旦胡亥能够继位,自己必将得到重用.赵高思来想去,决定冒险扣留秦始皇遗诏,进而谋划胡亥继位,以保住自己的政治地位.为了达到目的,赵高首先鼓动如簧之舌争取到大权在握的丞相李斯的支持,然后与李斯、胡亥一道,诈称始皇遗诏,立胡亥为太子,并恶毒地伪造了令扶苏与蒙恬自杀的遗诏.为人忠厚的扶苏与三代功臣蒙恬接到诏书后被迫自杀,稀里糊涂地成了赵高“沙丘之谋”的牺牲品.
  偷梁换柱得逞后,赵高以胜利者的姿态回到了咸阳,随后向天下宣布了秦始皇驾崩的消息,胡亥宣布即皇帝位,称秦二世.赵高作为拥戴秦二世上台的头号功臣,理所当然受到了胡亥的宠信,被任命为中书令,身居列卿之位,成为朝中的实权人物.为了堵住众大臣与诸皇室公子对矫造诏书的怀疑与不满,赵高与胡亥对众人展开了残酷无情的诛杀.继扶苏、蒙恬之后,蒙毅、右丞相冯去疾、将军冯劫等大批功臣都纷纷以莫须有的罪名被处死,而且还有难以数计的人被株连.与此同时,赵高与秦二世对皇室诸公子、公主也不放过,十二位公子“戮死咸阳市”,“十公主死于杜”,公子将闾在被逼自杀前仰天大呼“我无罪”,然后与其兄弟三人流着眼泪拔剑自杀.自此以后,大臣凡是进谏者均以诽谤罪论处,更有甚者,百姓面色不好也要治罪.整个国家,人人自危,天下处于一片恐怖之中.
  每杀死一名大臣,赵高便安插自己的亲信补缺,很快许多要职都为赵高的亲信所把持.在赵高的愚弄下,本来安于享乐的秦二世更加纵情酒色、怠于政事,进而为赵高胡作非为、欺上瞒下创造了有利条件.此时朝廷统治腐败,百姓的赋敛、徭役相当沉重,加上阿房宫之类庞大工程的修建更使民穷财尽,陈胜、吴广起义随之暴发.可秦二世在赵高的蒙蔽下对岌岌可危的局势一无所知,继续过着花天酒地的腐朽生活.
  秦二世荒淫愚昧,而手握重权的丞相李斯还是清醒的.李斯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及其后建立封建中央集权的过程中,立下了不少功劳,因而备受秦始皇的重用.李斯又是“沙丘之谋”的参与者,秦二世对他颇为宠信.陈胜、吴广起义爆发后,李斯基于对秦朝统治的忠心,曾多次上书进谏但毫无成效.赵高一方面担心秦二世了解朝局后会追究自己的责任;另一方面也将李斯视为其专擅朝政的唯一障碍,因而便把矛头对准了他.对秦二世的性格了如指掌的赵高设计了一个陷害李斯的绝妙圈套.他先对李斯说,如今盗贼猖狂,我很想劝谏皇上,但因为皇上深居皇宫,我没有劝谏的机会.李斯也表示自己很想找机会劝谏皇帝.赵高表示他负责给李斯制造劝谏的时机.于是,赵高特意找一些秦二世玩兴正高、最烦人打扰的时机让李斯进谏,如此再三,二世开始与李斯产生了嫌隙.赵高见时机一到,就诬蔑李斯因未能分土称王而心存不满,诬蔑李斯的儿子与陈胜等起义军有关连.秦二世偏听偏信,赵高又操纵了对李斯的刑讯过程,最终如愿以偿地把李斯父子腰斩于刑场,李斯三族以内的人也因受株连而被尽杀.
  赵高杀死李斯后,官拜中丞相,事无大小都由赵高裁决.起义军距咸阳已不足百里时,秦二世才认识到形势的严峻.他任少府章邯为统帅,率在骊山服徭役的二十万刑徒强行编入军队,用以镇压起义军.这些缺乏训练,又深怀不满的刑徒们一击即溃,章邯率军投降,秦王朝的武装基本瓦解.
  面对秦王朝即将垮台的危险局面,当权者赵高不仅不思挽救之策,反而想乘势取秦二世而代之,进而体验一下帝王之尊的荣耀.为了检验群臣对他篡位的态度,他导演了一出历史上有名的“指鹿为马”的丑剧.
  有一天朝会,赵高牵来一只鹿献给二世,并说这是马.二世以为赵高开玩笑,询问左右大臣.大臣们慑于赵高的淫威,有的说是马,有的沉默,也个别的说是鹿.事后,赵高把说鹿的大臣都杀死了.从此,赵高指鹿为马、颠倒黑白的伎俩层出不穷.
  农民起义已严重危及到秦朝的统治,怠于政事的秦二世对此有所察觉,对长期专权的赵高产生了不满.坏事做尽的赵高害怕二世追究他的过失,决定先下手为强,利用自己掌握的宫内外大权派亲信强迫秦二世自杀,然后操纵政局,欲立秦二世之子公子婴为秦王.
  秦王婴认识到赵高的险恶用意,经过周密的策划,在赵高督促其到宗庙受玺的时候,令早已埋伏好的手下人挥剑杀死了赵高,结束了赵高罪恶滔天的一生.随后子婴素车白马,手捧玉玺向刘邦投降,至此秦朝灭亡.
  (2)东汉宦官与“党锢之祸”
  东汉是中国历史上宦官最为猖獗的时期之一,而且其特点相当明显,即宦官在皇帝与外戚斗争的夹缝中逐步增强自身的势力进而把持朝政.东汉宦官专权开始于十岁即位的汉和帝时期.此后的历代东汉皇帝都是年幼即位,其中最小的殇帝即位时刚满百日,桓帝即位时年龄较大,但也不过十五岁.每当小皇帝上台,因其年幼无知,国政往往操之于母后之手,而母后当权又往往依赖于外戚,从而造成外戚专权的局面.当皇帝长大成人后,自然想亲政收权,而这必然形成与外戚之间的利益冲突.在皇帝与外戚的斗争中,皇帝因幼长深宫,
  势单力孤,所能依靠的大致也就是朝夕相处的宦官,而宦官一旦帮助皇帝取得大权,又会居功自傲,进而专权擅政.东汉宦官势力较为猖獗的时期是汉桓帝消灭外戚梁冀集团之后.由此而直至东汉灭亡,宦官专权擅政,排除异己,并制造一次次党锢事件,不仅败坏了朝政,而且加深了政治的黑暗.
  梁冀是东汉后期著名的外戚.他的两个妹妹都曾先后被立为皇后,冲帝、质帝、桓帝也皆由梁冀策立为帝.梁冀把持朝政,一手遮天,其跋扈之气焰无以言表,皇帝反而成了无权的傀儡.汉桓帝即位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极力想摆脱其尴尬的境地,并与唐衡、单超、徐璜等五个宦官歃血为盟,决心除掉梁冀.唐衡、单超等五人在皇帝的支持下,经过周密策划,调动羽林军千余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包围了梁冀的住宅.梁冀与其妻畏罪自杀,其家族成员及党羽宾客大多被杀.单超、唐衡、徐璜、具瑗等五人因诛杀梁冀有功,在一日之内同被封侯,食邑自二万户到一万三千户不等,时人并称“五侯”,朝政也随之为其垄断.
  在以后的几年中,“五侯”任人唯亲,其亲属族人不仅多数升官,而且依仗其权势,排斥异己,为所欲为.如徐璜之侄看上了李氏女子,遭拒后竟然率官吏闯入李家,抢走此女戏射杀之.东海相黄浮依法处理,反而受到了桓帝的刑责.“五侯”权势日大,骄横日甚,进而对皇权构成威胁.汉桓帝趁具瑗之兄犯罪之机,痛加裁抑,下诏贬具瑗为都乡侯,单超、唐衡等人也因此受到牵连,纷纷遭贬,五侯专权告一段落.
  “五侯”失势后,侯览、苏康、管霸等又成为新的一轮炙手可热的宦官.他们与五侯一样把持朝政、盘剥百姓、任人唯亲.宦官们的亲属及其党羽占据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职,而大多数太学生及地方儒生的仕进之路由此被堵塞,朝政日趋黑暗,时人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面对宦官专权的局面,以正直官员李膺、陈蕃为首,形成了一股讨论时政、品评人物的“清议”潮流,并与宦官集团展开斗争.李膺时任司隶校尉.宦官张让的弟弟张朔贪残无道,以杀孕妇取乐,李膺将其逮捕后处死.宦官们因为惧于李膺的威势,行为收敛了不少,连休假时也不敢走出宫门.但心狠手辣的宦官自然不会就此善罢甘休,而是时刻寻找除掉李膺这个眼中钉的机会.延熹九年(公元166年),河南术士张成纵子杀人,李膺将其处死.张成曾给桓帝占过卦,与宦官也颇有来往.张成的弟子与宦官勾结,诬告李膺与太学生串通一气,诽谤朝廷.盛怒中的桓帝下令逮捕了李膺等二百余人,并在全国各地悬赏捉拿李膺的党人.宦官们趁机公报私仇,乱捕良民,一时间朝野上下人心惶惶.但有些“党人”自请入狱,声援李膺等人.太尉陈蕃因为上书为李膺鸣不平,而被皇帝罢官.城门都尉窦武及尚书等人也上书为李膺喊冤.桓帝迫于压力,于公元167年赦免了李膺等二百余人,但终生禁锢乡里,不得为官.这就是东汉时期的第一次党锢.
  永康元年(公元167年),汉桓帝死后,窦太后及其父窦武迎立汉灵帝即位.当时灵帝年仅13岁,窦太后临朝称制,大将军窦武与太傅陈蕃扶持左右.窦武与陈蕃都对宦官专权深恶痛绝,因而密谋铲除宦官.在窦太后的支持下,他们杀死了在朝中专权宦官管霸、苏康二人.窦武还曾计划除掉大宦官曹节等人,但因事机不密被宦官们知悉.曹节等人见势不妙,急忙率人入宫劫持汉灵帝和窦太后,并假传圣旨,派兵捉拿窦武.窦武慌忙避入军营.宦官曹节、王甫等人纠集千余兵马围攻窦武,最终斩杀窦武及其宗亲、宾客,窦太后随之被囚禁.陈蕃得知曹节等宦官矫诏捕杀窦武的消息后,不顾年老体弱,召集属吏和学生八十余人持刀冲入承明门,正被捕杀窦武回宫的宦官王甫遇到.陈蕃因寡不敌众而遭杀害.
  窦武、陈蕃被害后,宦官自行封赏、加官晋爵,完全控制了东汉的朝政.灵帝即位之初年少无知,重任宦官.成人后又耽于享乐与敛财,宦官们投其所好,朝政之混乱与腐败可以想见.宦官侯览的母亲及其家人在其家乡山东无恶不作,山东名士张俭上书弹劾.气急败坏的侯览指使无赖朱并诬告张俭与同郡二十四人结党,图谋造反.不明所以的灵帝下诏追捕张俭等人.张俭逃亡途中受到了多人的收留然后成功出塞.宦官们借此大肆捉拿张俭党人,凡是帮助张俭逃跑的人都被列入党人的行列,受牵连者甚众.
  在第一次党锢事件中幸存的李膺在张俭事发后,没有接受亲朋的劝告而坦然受难,被捕后死于狱中,其子弟、亲戚全部削职为民.此外,杜密、虞放等百余官员及名人被诬杀,受牵连而被流放、禁锢、处死者多达六七百人.其后,宦官们又几次兴风作浪追捕党人,党人之狱遍及全国,形成了东汉时期的第二次党锢之祸.
  其后,宦官把持下的东汉统治更加黑暗.朝臣上书指责宦官图谋不轨,昏庸的汉灵帝竟不知何为“不轨”.在灵帝身边随时侍从左右的中常侍有张让、赵忠等十二人,举其大数称“十常侍”.他们参预览阅朝臣章奏,把持朝政,而灵帝却心甘情愿地受制于宦官,公然觍颜称:“张常侍(张让)乃我公,赵常侍(赵忠)乃我母.”皇帝与宦官一道盘剥百姓、卖官鬻爵,朝政日益腐败,最终酿成了东汉末年的黄巾大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