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尔伯格提出的道德认知发展属于哪个学派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3 10:04:45
柯尔伯格提出的道德认知发展属于哪个学派

柯尔伯格提出的道德认知发展属于哪个学派
柯尔伯格提出的道德认知发展属于哪个学派

柯尔伯格提出的道德认知发展属于哪个学派
柯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揭示了社会规范内化为儿童自身道德标准的过程中的规律:在内化的初始阶段,行为结果的反馈起着关键性作用;而在内化中期,社会期望起着决定性影响.因此,我们在规范教育中必须注重对儿童的道德行为作出及时反应,并强化家长、老师对儿童的道德期望.  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是美国心理学家劳伦斯·柯尔伯格用以解释道德判断发展的理论.1958年,他在芝加哥大学攻读心理学时,受到让·皮亚杰着作的启发,对儿童面对伦理困境所作的反应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在写作的博士论文中,创立了这一理论 ,概述道德发展的阶段.  柯尔伯格的理论认为道德判断作为道德行为的基础,可以区分出6个发展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比前一个阶段对伦理困境的回应更为适当.也宣称逻辑与道德发展贯穿各建构的阶段.柯尔伯格在此基础上大为扩展,确定道德发展的过程主要是对正义的看法,并且这一发展将持续终生,  柯尔伯格在研究中使用伦理困境的故事,关注人们在面临类似的伦理困境时,如何证明自己的行动是正当的.然后他将反应进行分类,总结出6个不同的阶段.这6个阶段属于3种水平: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  柯尔伯格认为道德经验重于道德环境.
  编辑本段阶段
  柯尔伯格的6个阶段归属3种水平: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即便如此,还是没有人一直能够处于最高阶段.不可能“跳跃”中间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比前一个阶段的观点更加全面、更加综合、也更清晰.
  水平1 (前习俗)
  1.服从与惩罚定向   2.利己主义定向   (“对我有何益处?”)
  水平2 (习俗)
  3.人际和谐与一致   (好孩子定向)   4.维护权威与社会秩序定向   ( 法律与秩序定向)
  水平 3 (后习俗)
  5.社会契约定向   6.普遍伦理原则   ( 原则与良心定向)
  前习俗水平
  以自我为中心的道德推理水平(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   在第一阶段,服从和惩罚定向   儿童评定行为好坏着重于行为的结果,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  在第二阶段,“朴素的利己主义定向”   儿童评定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要求和利益.所以第二阶段的观点经常被视为道德相对主义(moral relativism).
  习俗水平
  内化了社会规则(依据行为是否有利于维持习俗秩序,是否符合他人愿望进行道德判断,他们遵守那些他们认为正确的规则)   在第三阶段,“好孩子定向”   儿童认为:凡取悦于别人,帮助别人以满足他人愿望的行为是好的,否则就是坏的(他们的推理受众人的共同愿望和一致意见决定)   在第四阶段,“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的定向”   儿童认为,正确的行为就是尽到个人责任,尊重权威,维护社会秩序,否则就是错误的(他们已经意识到良心与社会体系的重要性)
  后习俗水平
  (能摆脱外在因素,着重根据个人自愿选择的标准进行道德判断,即根据内心的一套标准进行道德推理,它们可能与社会规则一致,也可能不一致),在这一水平,社会规则成为大多数行为的基础,当社会规则与内心的道德准则发生冲突时,人们的内心准则往往占上风.很少人达到这一水平.  在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   儿童认为,道德法则只是一种社会契约,可以改变,不能以不变的规则去衡量人.  第六阶段:普遍的伦理原则定向   儿童已具有抽象的以尊重个人和个人良心为基础的道德概念.认为个人一贯第一句自己选定的道德原则去做就是正确的
  编辑本段对柯尔伯格理论的简评
  (1)针对故事情节进行打分时比较主观的,可能会导致错误的解释.  (2)道德发展的阶段并不像柯尔伯格理论所认为的那样时领域一般性的.  (3)柯尔伯格发现人们的行为会出现倒退,说明思维与行为实际上联系不是非常紧密(言行不一致).  (4)该理论最初只在少数白人身上得到验证,而且样本仅限于美国17岁以下的男性.虽然其他研究者找到了一些跨文化的证据,但在一些人群(犹太人聚居区)发现存在不同于柯尔伯格所说的价值体系的更高的道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