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有关留守儿童和空巢调研文章?急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10 21:47:32
谁有有关留守儿童和空巢调研文章?急

谁有有关留守儿童和空巢调研文章?急
谁有有关留守儿童和空巢调研文章?急

谁有有关留守儿童和空巢调研文章?急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一大批子女不在身边的老人和未成年的孩子被留在家里,导致农村出现了两个新的特殊群体——“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为了解这两类特殊群体的生产、生活、学习状况及其带来的社会问题,近日,笔者通过“入户访民情”活动深入到花湖镇阮湾村,通过交谈、问卷等形式对“三农”情况进行了解,特别是对“空巢老人”与“留守儿童”情况进行调研,具体情况如下:
一、阮湾村“空巢老人”与“留守儿童”现状
据了解,阮湾村花山红湾共有农村住户17户80人,其中60岁以上的有9人,约占总人口的11%,子女不在身边的空巢老人有3户,约占60岁以上人口的33%.儿童有21人,其中父母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有2人,约占儿童总数的9%.虽然从数据上看,这个湾的“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所占比例并不是很高,但通过我们跟他们的深入访谈,发现其中也还是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空巢老人”存在的问题
1、生活简朴艰难,居住环境不太好.我们在调查访问中发现,“空巢老人”一般饮食非常简单,他们只求温饱,特别是在农忙季节不规律吃饭是经常的事;因年纪大无法对房屋进行修缮整理,家中有的失修漏雨,有的布满灰尘渣土,其景象令人同情.最典型的就是胡忠秀婆婆,年龄82岁,体弱多病.全家都外出打工,家里只有她和一个十多岁的孙女,一家重担子全靠她瘦弱的身躯抗着,看着她蹒跚的脚步,心理甭提不是滋味.
2、承担着繁重的体力劳动.除年龄特别大,行动不便的“空巢老人”外,一般的“空巢老人”都还从事着农业生产劳动,有的70岁以上仍然从事体力劳动,与其他老年人相比,劳动强度更大.有一位眼睛有残疾的老人,老伴生病离世了,自己背着债务,还要种田,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
3、担负着抚养教育孙辈的重任.教育孩子,这本是年轻父母的事,可是,由于子女大多在外务工维持生活,孙子辈的读书、教育这项任务全部落到生活在农村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的身上.从目前看,由于农村老人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大多老人只管供孩子吃、穿,至于学习、心理、性格和道德教育,就只能听之任之了,带孙子力不从心,有的连自己照顾自己也成了问题,大大地增加了“空巢老人”的生活负担和精神负担.
4、孤独寂寞,生活缺乏照料.人老了怕孤独,农村老人过惯了苦日子,物质要求并不高,在能满足温饱的条件下,老人渴望的往往是子女的亲情而不在乎子女的钱物.特别是独居老人,有话没处说,有苦没处诉,很是孤独寂寞.同时,由于子女不在身边,很害怕生病,因为卧病在床,身边无子女照顾,端茶送水的人都没有,生活极为不便和困难.
  (二)“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1、“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状况令人担忧.“留守儿童”年龄小,自我控制力差,需要有人进行有效的监督,才能形成健全的人格.目前,一些“留守儿童”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隔代抚养,老人对孩子的各种要求,无论合理与否都加以满足,使“留守儿童”缺乏精神和道德上的教育与引导;有的老人由于思想观念相对保守落后,对儿童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负面的消极的影响;有的老人与儿童沟通困难,相应的文化知识不足,教育方法不科学,难以胜任对孩子学业的帮助、辅导,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2、“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贫乏,家务负担较重.“留守儿童”除了与小伙伴们一起玩耍外,很少有课余活动和业余爱好,更没有人参加收费较高的课外爱好辅导班,不仅课余生活贫乏,而且还承担着很重的家务劳动和生活压力,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他们的智力开发和性格培养基本来自于学校教育,缺乏家庭的教育和培养.
3、“留守儿童”生活中存在着许多安全隐患.由于“留守儿童”父母不在家,缺乏及时、有效的家庭监护,加之他们年幼,思想单纯,辨别是非以及自我保护能力低下,很容易使他们受到伤害,而祖父母等临时监护人因年老体弱、安全保护意识不强等原因无法认真行使对儿童的监护权,导致留守儿童患病不能及时医治和受到意外伤害的事件屡有发生,孩子的安全状况存在诸多隐忧,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4、“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心理出现偏差.外出务工人员将子女的教育寄望于学校,而学校由于学生多、教学任务重,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与家长沟通难以实现,致使大多数“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生活习惯不良,表现在不听代养人教导,顶撞祖辈、我行我素、不遵守学校规章制度、不服管理、说假话、成了“问题儿童”
二、解决农村 “空巢老人”与“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
(一)解决“空巢老人”问题的对策
1、加大对农村《老年法》的宣传.为了更好地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应加大对《老年法》和涉及老年人的优待政策的宣传落实,不仅让子女明白尊老、养老是自己的义务,而且还要让全社会形成助老、敬老的良好氛围,让更多的老年人在物质生活、精神文化生活,医药保健以及维护权益等方面享有实惠,形成全社会树立尊重、关心、帮助老年人的社会风尚.
  2、拓宽集中供养范围,建立有偿服务机制.如今农村集中供养仅限于五保老人,孤儿.“空巢老人”无法进入此行列,应适度拓宽集中供养范围,特别是对农村高龄“空巢老人”实行集中供养制度,建立有偿服务机制,其子女向供养机构提供生活补贴,让高龄“空巢老人”受到妥善的照顾.
  3、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鼓励外出人员回乡创业.政府应因地制宜,为村民找准致富门路,发展农村经济,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特别要出台相应的鼓励政策,鼓励部分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来,减少“空巢老人”数量.
4、建立农村公共医疗上门服务制度.由于村中房屋散居,特别是“空巢老人”重病后无力上医院,甚至无人知晓.应建立农村公共医疗上门服务制度,实行区域管理,与村医生、乡镇卫生院签定责任书,定时为“空巢老人”免费体检,重病时减免一定的费用.解决其老有所养,老有所医.
5、建立党员、干部义务监护、帮护制度.村党支部、村委会要充分发挥其战斗堡垒作用,对村内的高龄“空巢老人”做好登记造册,实行“一帮一”的义务监护和帮扶制度,不仅在物质上给予帮助,而且要给予精神安慰,解决老人的孤独寂寞之苦.
(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
1、强化家长的责任.家长要转变观念,高度重视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努力创造条件弥补家庭教育缺失对子女造成的不良影响,正确处理打工致富与子女教育的关系.建议父母外出务工时,二人尽量留一人在家抚养和教育孩子,或尽量将孩带去当地就读.如不能将孩子带在身边,应通过打电话、写信等方式多与子女进行交流,关心子女的成长,使他们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同时,家长要多与学校教师保持联系,及时了解子女的学习和成长情况,并及时引导教育,防止其滋生消极的思想倾向.
2、解决“留守儿童”入学问题.解决“留守儿童”的根本措施是结束“留守”.要把解决“留守”问题作为当前“三农”问题的另一项重要工作任务来抓,进一步推进城乡一体化,制定和出台保证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权利和义务的各项政策和措施,改善农民工子女就学条件,使“留守孩子”能够生活在父母身边,与城市儿童共享城市文明.
3、充分发挥农村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和监护作用.由于农民工的个人、家庭原因,部分农民工子女仍坚守在农村.因此加强农村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及关爱应该成为当前农村教育的一个重点工作.一是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全面掌握留守儿童的相关信息.农村学校要做好留守儿童的摸底工作,对 “留守儿童”情况展开细致的调查,主动联系,及时向其父母、监护人汇报留守儿童在校的学习表现等情况,达到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目的.二是扩大农村寄宿制学校规模,重点吸纳“留守儿童”住校寄宿.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让留守儿童受到更多的监护、照顾和关爱,感到学校就是温馨的家.三是加强农村学校教师的培训,增强教师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积极营造良好的班级环境,给“留守儿童”更多关爱,让他们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自信心,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加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度.关注“留守儿童”身心成长是一个繁杂的社会问题,市委、政府、相关部门及全社会都有责任和义务,要加强舆论宣传,特别要加大对《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要积极开展关爱“留守儿童”行动.目前,鄂州市妇联组织已通过开展“爱心妈妈”、“爱心先生” 与“留守儿童”结对帮扶活动,使全市“留守儿童”得到了亲情和关爱.希望全社会都行动起来,共同关注“留守儿童”,使他们能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
“空巢老人”与“ 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现阶段伴随着经济发展产生的两个特殊群体问题.他们的妥善解决与否,不仅涉及到千家万户的幸福,更关系着全民族素质,关系着国家的前途未来.因此,我们认为要真正破解“空巢老人”与“ 留守儿童”难题,就要进一步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农村有农村的优势,建议政府在发展农业生产上找出路,加大对农村的财力与科技投入,让更多有知识、有文化、有技术的劳动力留在农村,进行农业开发,使他们在农村有钱可赚,既不影响致富,也能照应老人与孩子,使“空巢老人”不再“空巢”,“ 留守儿童”不再“ 留守”,整个社会都将变成一个和谐的大家庭.

关于“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的调研报告
——关爱“空巢老人”“留守儿童”,促进人文和谐
随着经济发展、文明进步,社会上逐渐分化出两个特殊的群体: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所谓空巢,就是“空寂的巢穴”,比喻小鸟离巢后的情景,现在被引申为子女离开后家庭的空虚、寂寞的状态。换言之,空巢家庭即是指无子女共处,只剩下老年人独自生活的家庭。所谓“留守儿童”,即是指儿童在很小的时候被父母就远离...

全部展开

关于“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的调研报告
——关爱“空巢老人”“留守儿童”,促进人文和谐
随着经济发展、文明进步,社会上逐渐分化出两个特殊的群体: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所谓空巢,就是“空寂的巢穴”,比喻小鸟离巢后的情景,现在被引申为子女离开后家庭的空虚、寂寞的状态。换言之,空巢家庭即是指无子女共处,只剩下老年人独自生活的家庭。所谓“留守儿童”,即是指儿童在很小的时候被父母就远离家乡,到遥远的城里打工谋生,而他们被留在乡下孤独成长的儿童群体。为了更加深入了解这两个应该备受关注的群体,我们在7月8日,伴着毛毛细雨来到聊城市道口铺四甲李村,走进了这些孤独、寂寞的老人和孩子。
专家预测,“空巢家庭”将是21世纪我国城市乃至农村地区老年人家庭的主要模式,空巢老人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亟待社会关注,而农村老人的关爱更是有待加强。近年来,由于农村青壮年劳力大量外出务工,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 出现了很多“打工村”,空巢老人数量急剧增加,空巢老人的生理、心理等问题随之出现。医学表明,空巢老人最容易发生老年抑郁,由此导致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等发病率、死亡率上升,老年人自杀也因此增加。对于那些生活在经济贫困地区,生活上无物质保证的老人来说,病痛是他们丧失生活信心的主要原因。然而,在农村空巢老人物质生活条件欠缺的情况下,农村老人同样也期待着与家人一起享受夕阳的时光,期待着丰富多采的老年生活,期待着社会的关怀和关注以及享受天伦之乐。通过与那些空巢老人的谈话,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的空巢老人虽与子女同村而居,却也得不到应有的照料和关怀。农村空巢老人的物质生活条件比城市空巢老人要差的多。大部分老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老年病,如支气管炎、偏瘫、哮喘、眼疾等,而拮据的经济状况使他们大多都在忍受着病痛的折磨,以至根本无暇顾及精神上的孤独与落寞。根据专家调查,空巢老人心理危机的主要表现有失落感、孤独感、衰老感、抑郁症、焦虑症,而诱发心理危机的原因是由身体、精神上的诸多因素综合的结果。经济越来越发展,社会越来越进步,老龄化的趋势不断上升,对空巢老人的关注,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努力,同时,也需要老人自己的科学调整。具体来说,可有以下几方面:
(一)老人:学习“养生之道”
对于老人来说,生理上各器官功能的衰退是正常的,凡人都有生老病死,因此老人的心态尤其重要。空巢老人虽然子女不在身边,若能调整好心态,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发挥主动性,丰富老年生活,从而克服老年抑郁,提高自身免疫力,即所谓“养生之道”。
(二)子女:关爱父母,定期联系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子女成家立业后要常与父母联系,关心父母身体状况,给以安慰。若经济许可的情况下,可送老人去养老院,同时常去看望,定期联系。对老人来说,和许多同龄人共处一室,有助于缓解孤独感。
(三)政府:完善社会保障,加强思想引导
人民政府为人民服务,应该顾及社会各个层面,建立各种保障机制,使老人得到更舒心的照顾,仅仅靠一纸规定命令,并不能使农民信服,而要付诸实践,落实到各乡镇各村委,平衡空巢老人与城市的落差,为农村空巢老人做好生活安排和思想准备。
(四)社会
社会是一个大群体,对空巢老人的帮助与护理,每一个成员都应做出贡献,或成立志愿者服务队,以社区为单位,掌握每个老人的具体情况,建立档案,方便志愿者提供个性化服务。
留守儿童又形成一个需要予以高度重视的弱势群体。农村留守儿童人数众多,且成增长的趋势,他们大多不能和父母一起生活,只能与祖父母、外族父母或其他亲属一起生活。留守儿童正处于受教育的年龄,由于远离父母,心理和生理成长都面临着许多问题。留守儿童由于临时监护人文化水平低,没能力辅导孩子学习,重养轻教,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自觉性差,被动学习,成绩一般或较差,只有极少数优秀,而且道德行为差,没有安全意识,心理发展不健全。然而,归其原因,是因为父母长期外出务工,家庭教育氛围差,没有“知识”意识。留守儿童缺乏父母关爱,缺少与父母沟通的机会,导致留守儿童心理偏差,如自卑、封闭、虚荣、过分敏感等,他们孤独寂寞,缺乏心灵上的抚慰。另一方面,农村留守儿童生活条件差,物质生活不充裕,不利于身体健康发展,生病不能及时医治,不利于生理健康。
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是保障儿童合法权益,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也是推进新农村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因此,各级部门应着力做好留守儿童工作,建立政府主导、部门与社会共同参与,家长切实负责的工作机制和相应的管理,把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教育,促进健康成长作为新农村建设重要内容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政府应强化主导责任,加强宏观指导,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教育的工作方案,积极引进工业企业,扩大就业容量,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就地接近转移。其次,强化家长法定监护责任,对子女负责,妥善安置子女学习与生活,引导孩子德智体全面发展。第三,强化社会的关爱责任。加强留守儿童教育,促进健康成长,是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要在全社会形成关系关爱监护教育工作网络,从父母亲属、基层组织、学校、社会团体组织及政法部门等各方面构建网络,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不应视为只是农民工自身和农村的问题,而应该由全社会共同努力为留守儿童创造享受教育和健康成长的环境和空间。
以胡锦涛为代表的国家领导人在十七大上提出“人文关怀”,专家释为“所谓人文关怀,就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就是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十七大人文关怀就是要让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一个理想社会的最有力证明。关爱空巢老人,培育留守儿童,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人为本,优化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生存、发展的社会环境,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青春与时代同行,责任与奋斗相伴。我们是时代的支柱,更该担当起这个责任。在人文关怀的浪潮背后,跳动的是当代青年紧跟时代,心系祖国的拳拳赤子之心。我们一定不让祖国失望!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