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产生 发展原因及重要发展时期的表现特征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8 15:29:06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产生 发展原因及重要发展时期的表现特征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产生 发展原因及重要发展时期的表现特征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产生 发展原因及重要发展时期的表现特征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产生 发展原因及重要发展时期的表现特征
通过改革开放后20多年来的建设实践,一些城市提高了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其历史文化的认识,要变拆除历史街区为保留改善历史街区,要变分散的点的保护为整体的面的保护,要变消极保护为积极保护,将保护、利用同发展结合起来,走新型产业化道路,以发展促进保护.这是好的趋势,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发展的主流,我们应大力宣传其理念与作法.为此,在这里我们提出“发展”、“公正”、“转移”、“参与”、“改善”、“尺度”、“院落”、“肌理”八点看法,以期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得到科学的保护与发展,取得生态平衡,环境友好,节省资源,经济实用,适宜人民,富有文化的综合效果.
  一、发展——发展产业经济,以发展促保护
  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是需要投入资金的,资金从哪里来,一是靠国家和所在省区政府拨款,二是靠自己发展城市的产业经济,自力更生.根据当前我国的经济实力来看,主要靠上边拨款是不现实的,应该树立起自力更生的精神,努力发展城市地方经济,以经济发展促进保护,保护、利用同发展相结合.如西安市,它从公元前11世纪在沣水两岸建立丰京、镐京算起,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先后有10多个王朝在此建都,是全国著名六大古都中,建都王朝最多、时间最长,其地上地下文物古迹数量居全国之冠,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从上个世纪50年代初期国民经济发展“一五规划”起,是我国重点规划建设的八大城市之一,现已建成为我国新兴工业基地之一,第二产业以机械、纺织为主,兼有冶金、电力、化工、建材、电子、食品、轻工等门类,自改革开放以来,西安市又调整了第二产业,扩展了电子、高新技术、航天科技产业等,同时按照自身的特点,拟大力发展文化等第三产业,制定了老城“唐皇城”的文化复兴规划和西安市文化特点的区域规划,包括临潼国际旅游、蓝田美玉文化、长家生态居住、户县农民画、周玉老子文化、高陵现代农业等内容.西安市的观点和作法是正确的,既重视历史文化的保护,又重视城市产业经济的发展,认识到保护与发展二者的互动关系,协调发展第二产业经济和文化、服务等第三产业,符合西安属于初等发达水平的城市特点,以这样的发展促进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又如南京市,它是全国著名的六大古都之一,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名胜古迹众多,现已发展了多种工业,化学工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还有电子工业、高新技术产业等,通过城市工业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特别是前几年制定出《南京老城保护和更新规划》,突出保护和发展老城文化,以“十里秦淮”、夫子庙、城南小街巷,将秦淮片区显现出传统文化;以原有空间尺度、优美环境,将明故宫片区显现出明代文化、民国文化;以大单位绿地空间、石城山水情趣,将山西路片区现出民国文化、学院文化;以南京山川形胜、城市建设有机相融,将盐仓桥片区显现出山水文化、民国文化;以现代化中心城市的时代感,将新街口中心区显现出现代文化;这样建设,将明城墙内的面积为40平方公里的老城显现出2400多年城建历史文化,既保护与更新了南京老城,又同时发展了南京城特有的历史文化产业,一举两得.这个《南京老城保护和更新规划》荣获了2003年度建设部优秀规划设计一等奖.
  还有一个好实例,就是福建的泉州、厦门、漳州三市,通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三市地区经济发展迅速,GDP占全省的一半以上,人均GDP已达2000多美元以上,其经济发展促进了三市的历史文化保护.2001年泉州市老城中心区中山路保护与整治项目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优秀奖;2002、2003年,泉州、厦门分别获“中国人居环境奖”和“国际花园城市”称号.目前,有人提出推进泉厦漳三市联盟的对策建议,加强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共建区域的生态环保产业和基础设施以及文化、旅游产业等.这一建议如被采纳、实施,将会促进三市的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
  二、公正——重视社会公正,保留旧城居民
  社会公正,反映在城市与建筑中,就是要关怀城市广大居民及其弱势群体,公正地缩小贫富人在城市生活与工作环境里的差距.
  在城市发展中,旧城区要有老居民,促进城市社会和谐.最近网上有文──《一道正在加深的裂痕:要“把穷人赶出市中心”》,确实有些城市已经这样做了,有些仍在维持现状,这是一个比较难解决的问题.我们认为旧城区要改善或改造,应保留老居民,部分有条件愿意迁出的,要疏散出去,政府给予倾斜政策帮助留下、迁出的居民提高生活居住环境水平.如北京二环内的旧城区要有经济适用房居住区,不能将经济适用房都建在四、五环区,目前二环内的房价已涨到万元、两万元一个平方米,老居民弱势群体无法承受;若按市场经济来操作,老居民被迁往郊区,旧城区就变成了富人住区,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生活特点将消失,北京就变了“味”,特别是从社会公正、社会稳定来看,旧城区内富人、穷人都要有.现世界上修建了许多居住混合区,不强调单独修建富人区,有模糊界限、互补心理平衡和调节自然空间环境之意,但从根本上看,还是要建设大众需要的质好价廉的住房.前面提到的福建泉州旧城区中山路保护与整治项目,其作法就不是“把老居民穷人赶出市中心”,值得宣传推广.相反,现在正在进行的北京前门外大街及其东部地区的整治项目,就是将老居民、老字号一律迁出,按规划建商业建筑和几百幢高档四合院住宅,以后谁出高价谁回来,原住户委托房屋开发公司帮助搬迁,这种不公正的简单赢利的违背社会道德的作法,实应及时纠正.
  社会公正,还体现在城市公共设施安排上,不能只从赚钱出发,要方便大众的生活.对于城市大众衣食和日常生活需要的公共设施,要作妥善安排,这才是真正为城市广大居民服务.给我印象深刻的是,美国西雅图市中心靠海边依然保留着为一般市民服务的海鲜市场,建筑为一、二层的原有房屋,但整洁有序;我们在美国东海岸现代化城市波士顿,看到其市中心市政厅后仍保留着为广大市民服务的大众化老商场,对比之下,而我们的北京西单、东单等菜市场都被取消,改为商厦高楼,这不是为赚钱又为什么?我们认为这是没有为大众生活服务观念的结果,应予纠正.2005年上海市规划局编制《上海市菜市场和公共厕所规划布局纲要》,提出到2020年全市中心城区将新增200多个菜市场、800多座公共厕所,菜市场是以500米为服务半径,公厕是以300米为服务半径考虑的.这种为大众生活方便的服务思想,值得北京和一些其他城市学习、效仿.
  三、转移——转移其他中心,确保历史文化
  除大城市外,其他历史文化名城的旧城区面积大都在10多平方公里左右,当这些城市发展到中等规模后,都应该考虑多中心的布局,将行政、经济、商贸、科教等等中心转移到新城区,使旧城突出其历史文化中心的特征,这是历史文化名城共有的一个特点.在确保旧城成为历史文化中心的前提下,有些中心亦可放在旧城,但大多数的历史文化名城应将其他中心迁出,如著名的江南水乡城市绍兴,在老城内修建了玻璃幕墙的行政中心办公楼,拆除了大片的水乡民居,破坏了绍兴城的历史文化面貌.西安市的城市总体规划作了分散、多中心的安排,正在将市行政中心迁至旧城外北部地区,带动新城区的发展,这种转移的作法,还可提高城市的自然生态环境质量,其最重要的好处是确保了西安市旧城的历史文化不再受到破坏.经过改革开放后一段时期的城市大发展,青岛市较早地理解了分散多中心城市规划布局的优点,很快地将城市核心从旧城中心迁至东部,全市行政中心机构在东部建起,仅市政协统战机构留在旧城,这一转移带动了东部新城区的发展,与此同时北部新城区、西部新城区,连同旧城形成分散的四个重点城区,沿胶洲湾再发展一些新城区,以环形路相接组成多中心的网络化城市群,这种分散、多中心式的城市发展,使青岛市的自然生态环境得到优化,并缓解了旧城的矛盾和压力,确保了青岛旧城历史文化街区得到更多的存在.
  四、参与——群众参与改建,提高居住水平
  为了落实旧城街区保持原有特点的改建,并符合我国当前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实力情况,当地群众参与改建是个好办法.有一个实例给了我很大的启示,那就是1987年7月我们出席在英国布莱顿召开的国际建筑师协会大会期间,主持会议的国际建筑师协会主席哈克尼向我们介绍他为伦敦旧城一个住宅区所做的改建工程项目,他采用的是一种新的方法,充分利用原有材料,适当增加一些结构骨架钢木材料,在住宅布局方面作了改善、调整,提高了居住水平,组织住户群众参加施工改建,全改建区建设费不多,地皮费没有,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颇受伦敦老居民和查尔斯王子的称赞.正因为哈克尼先生为城市大众办了好事,他被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选为主席,后又被选上国际建筑师协会的主席.这个群众参与改建的方法,我们宣传了10多年;我们中国建筑学会和有关院校,曾多次邀请哈克尼先生来华讲学,在重庆、北京、南京、深圳、广州等地,他都介绍过他的这项改建工程实例经验,受到欢迎.目前,各地城市建设都在贯彻政府提出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原则,不妨在我们历史文化名城旧城区改建中,多试试这种作法,多留下一些老居民,多改建多保留一些适合小康社会标准的旧城建筑.群众参与,不仅是参加改建工程的劳动,还对改建规划设计提出符合生活方式和新的需求,这一方面的参与内容,是建筑、规划师进行建筑创作、规划设计的思想源泉,设计创作源于生活,所以老居民的参与是必要的.再者,将当地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这些老居民中的一部分还可集资,解决部分的改建工程资金问题.群众的利益,群众的事情,群众参与办理,这种自力更生民主化的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各地城市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主管部门要很好地继承这一优良传统,重视群众参与改建,提高老居民的居住水平,保存城市历史文化的特点.
  五、改善——采用微循环法,改善基础设施
  历史文化名城的老城区,环境要比新城区差,旧城基础设施都比较落后、老化,道路、上下水管网、电力、电讯、冬季取暖以及公厕、垃圾站和生活服务商业等设施都不能适应城市居民提高生活质量的需求,如何解决呢?一种作法是大拆大改,全部拆除,盖起新的高楼大厦,基础设施相应全新配套,老居民迁出,个别有钱的花高价回来住高楼,如北京西城区金融街区的作法,这种毁坏历史文化街区的思想与作法极不可取,应受到社会的谴责.2005年北京提出的故宫缓冲区保护规划中,对缓冲区内的旧街区采用“微循环”和“有机更新”的方式是个解决问题的好方法,对区内的胡同、四合院严格保护,原则上不成片拆除,主要街巷原则不再继续加宽,对上述的基础设施积极改善,而不是全部废除,重新建新的.这种“微循环法”,既可确保旧城历史文化长存,又可改善、提高旧城居民的生活环境,符合我们目前的经济水平,值得各地效仿.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旧城区的发展,着眼点是改善其基础设施,改善其生活居住环境,逐步减少对区内的水体、空气的污染,改善其建筑空间容量,逐渐增加些绿地面积,这些内容是重点.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总的原则是逐步改善,而不是进行大的改造.
  六、尺度——积极实施减法,保持尺度和谐
  历史文化名城的旧城中心区应是核心保护区,一定要控制好尺度,不能修建高大体量的新建筑.如泉州市旧城市中心区中山路等成片维持原有建筑、街道的尺度,在保护与整治建设过程中没有插进层数高、体量大的新建筑,亦未拓宽成大马路,保护了原有空间环境风貌.又如广东省中山市,其旧城规模不大,进行了全面的整修,街道没有展宽,改为步行街,建筑尺度未变,依然是原有的韵律节奏,保存了原有的形象.北京旧城中心区的核心区,即北京故宫周围地区,2005年第29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了这个地区的缓冲区保护规划方案,为保护故宫加上了“保护罩”,为此北京开始行动,对缓冲区内不符合控制要求的建筑进行整治,现已将鼓楼前右侧的地安门百货商场楼减去了两层,保留高10米多的三层,它与高8米左右的沿街建筑同30多米高的鼓楼建筑相比,约低了3至4倍,突出了鼓楼;同时将位于南池子东侧的市房管局办公楼拆掉了顶上三层,保留下的三层建筑同南池子沿街一、二层房屋尚可协调,不凸显,以保持整体建筑群的尺度和谐.北京的这一举措,是在国际和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的影响下实施的,但它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的重要转折点,扭转过去在历史文化名城旧城中心区插建高大体量新建筑、破坏尺度和谐的错误观念与作法,值得各地反思,并作出实施减法的调整规划.
  在这里,我们特别关注几个极有影响力的历史文化名城.首先是西安,其明代旧城中心点钟楼广场,20世纪90年代所作的钟楼、鼓楼呼应的广场西北角地区规划与建设,建筑尺度、体量掌握的非常好,整体和谐,但该广场的西南角、东北角矗立着两个大体量的建筑,尺度过大,破坏了钟楼、鼓楼应有形象,为了保护好这一核心区建筑群的整体尺度和谐的面貌,对这两幢建筑要进行减法整治.其次是苏州,其旧城中心区观前街,新建高大的商业建筑群尺度过大,亦破坏了苏州水乡精美自然的风貌.1959年规划界前辈程世抚先生在进行苏州市旧城规划时,对人民路两旁的建筑挨户调查,尽量保持原有尺度加以改善提高环境质量,这种思路与作法值得今日的规划人员效仿.还有著名的江南水乡城市绍兴,其旧城区中心区街道以及旧城内新建的行政办公楼与其他建筑,都应考虑实施减法,以保持旧城整体的尺度和谐.
  七、院落——保留院落天井,建筑自然共生
  中国城市肌理的最小细胞是合院或天井这一组织结构,它是建筑与自然融和的极好形式,合院可自然通风、采光、冷暖聚气,天井可夏日遮阳、冬日进光,在院中栽植花木,使人接近自然,它还能起到交通枢纽的作用,综合起来,其优点很多,非常适合人们的生活与活动.
  这一院落建筑布局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建筑的一大特色,无论北方、南方、西部地区,无论住宅、公共建筑,大都采用这种布局形式,从挖掘实物来看,已有3000多年延续的历史.所以在历史文化名城旧城中要保护好这一特色,在新建区中要继承并根据新的需求发展它.
  提起院落,有人误解这是中国特有的,其实在世界各地都存在着,只是不像中国这样普遍和有一定的规模和格式.国外有近2000年的实物存在,即挖掘出的公元79年8月被埋在意大利庞贝城住宅及其庭院,后人称其为列柱围廊式庭院,在此院周围是柱廊,中间作成绿地花园,有的是水庭内院,中心为方形水池,设有喷泉,周围种以花木,这种中庭式宅院源于希腊,所以说这种院落式布局起码在2000年前就在欧洲出现.埃及的卡纳克阿蒙太阳神庙实物,说明院落式布局早在3000多年前就在非洲存在.6世纪初在意大利罗马附近创建的修道院,后影响到法、英等地,其布局亦为院落式.在公元8世纪中期,阿拉伯帝国形成,是一个横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东到印度,西到西班牙,院落式建筑到处可见,一直延续下来.这些实例在我所著《世界园林发展概论》一书中都有论述.
  中国院落式布局的特点是,强调中轴线,沿中轴线布置许多院落,再大的规模,平行中轴线在两侧轴线上再建一连串合院,中间有通道连接.其中四合院的布局,院的四角并无拐角房间,四角以廊围合,以利通风采光.典型的最大的类型最多的实例就是北京故宫紫禁城.我们应重视院落组织结构这些特点和优点,它是城市的气眼,这个通天接地的自然空间,有着光风聚气的非凡作用.在此所提的“聚气”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物质的自然、技术方面,即自然通风采光与冷暖的聚气功能;另一是精神的社会、哲学方面,它是反映中国哲学理念、家族、宗族聚集思想的组织形式.这种布局在同自然天地结合与安全等方面,要比城市中多建巨大建筑优越的多.所以我们认为,在历史文化名城中,对于院落、天井组织的建筑,可分为三种类型与作法.第一种是在核心保护区内,需要按原样保护的建筑,就必须以原有传统布局的院落、天井样式加以修缮保存;第二种是外围保护区范围内,可适当调整建筑高度,但不能破坏城市原有肌理,这种建筑类型也要作成院落式或天井式,其层数在控制数内增加一些,如北京菊儿胡同院落式公寓的作法;第三种是在旧城范围外的新建区,新建筑创新的自由度较大,但要“新而中”,最好采用创新的院落式.最近几十年有人提倡建造巨型城市建筑,这个建筑就是个小城市,在建筑里生活、工作都解决了,看起来生活方便,但从节约资源、环境友好、身心健康来衡量,其弊端多多,实不应采纳.我们在历史文化名城新区内应少建或不建巨大建筑,重视建筑与自然的结合,发展院落、天井式建筑,多一些自然采光通风,节省资源,创造适宜人们生存的城市与建筑环境,还可同旧城建筑取得有机的联系.
  八、肌理——保持城市肌理,新旧有机结合
  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旧城的肌理,包括道路网布局结构、建筑布局结构和尺度体量与立体轮廓结构以及城墙、护城河、城门结构的肌理等,这是整体保护的基本点.目前,我国历史文化名城能够作到这一点的为数极少,如山西的平遥、辽宁的兴城等.福建的泉州市旧城肌理的整体保护也是不错的.福州市正在亡羊补牢,旧城内“三坊七巷”是福州历史上名人集中的居住地,这里保留着自唐末以来的街区格局,是一个由古老的街巷、古河道、桥梁、坊垣、榕树组成的商贸与居住区,它是福州市的地道的历史文化,但前一时期将此区的改建,包给了李嘉诚属下的一个地产开发公司,这个公司根本不顾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将三坊A、一坊二期工程改得面目全非,毁掉了历史文化和原有旧城肌理.2006年初,福州中止了这个合同,现按全面保护的原则进行调整,保持旧有街区的结构和建筑面貌,使这一地区的肌理得以保存.
  下面举几个旧城肌理整体保护较好,且旧城与新城区结合紧密的城市实例,并说明新旧结合要注意的两点作法,一是绿带分隔联系,二是主要道路连通.
  世界历史文化名城西班牙的巴塞罗纳,从其1891年的规划建设图中可以看到,旧城的肌理保持原样,密度很大的老城区街巷结构系统保存不变,建筑按原样修缮保留,新城区的干道沿旧城东侧面和西南侧连通,旧城内的南北向主要道路Rambles路与新城区南北向干道通过加泰罗尼亚广场连接,现Rambles路改为步行街,已是欧洲的一条著名的街道,直通海滨前的哥伦布纪念碑广场.这个城市保持旧城肌理、新旧有机结合的作法,很有参考价值.我国的西安市、南京市是两座保留明代城墙、护城河完整的历史文化名城,实在可贵,尽管在旧城区内盖了些大体量的高层、多层建筑,需要采用减法加以调整,但在保存肌理、尺度、韵律等方面,总的来看,在国内也算是好的.新旧城区的结合,这两座城市是完美的,都有环旧城城墙、护城河的宽阔绿化带将新旧城区分隔开来,又是这条优雅自然的绿化带把新旧城区有机结合在一起.西安市旧城中心的两条轴线北大街、南大街和东大街、西大街向北、南、东、西延伸同新区干道连通,同时平行轴线的其他方格网干道延伸与新城区方格网干道连接,形成整体.南京市旧城纵横两条中轴线,北面中央路通过中央门,南面中华路通过中华门,东面中山东路通过中山门,西面汉中路通过石城门,同新城区干道连通,构成一体.西安、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持城市肌理、新旧有机结合的经验是值得各地参考学习的.
  通过上面结合实例的分析,可以说明发展产业经济、以发展促保护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的经济基础;社会公正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的社会保证,促进其社会的生态平衡;转移其他中心,是确保、突出名城历史文化的重要措施,群众参与改建,是体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的优良传统和“人民城市人民建”的战略思想,既符合社会进步,又加快改善、提高历史文化名城大众生活环境质量的步伐;采用微循环法、改善基础设施是符合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国情,既可节省资源、环境友好,又可落实历史文化长存;积极实施减法、保持尺度和谐是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基本面貌特征的较好方法;保留院落天井、建筑自然共生是保护和体现历史文化名城基因的基本特点;保持城市肌理、新旧有机结合是保护与体现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特征.从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全面地去进行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发展工作,可使拆改历史文化较多的发达、初等发达的历史文化名城,亡羊补牢,可使保存历史文化较多的欠发达的历史文化名城,未雨绸缪,提升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水平,为保存世界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作出新贡献.中国建筑学会顾问 张祖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