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人教版必修3知识点总结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0 22:02:16
生物人教版必修3知识点总结

生物人教版必修3知识点总结
生物人教版必修3知识点总结

生物人教版必修3知识点总结
必修3
1、生长素的发现过程(A)
生长素的发现:向性实验,植物尖端有感光性.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背光一侧多,生长素极性向下端运输,使背光一侧生长快,植物表现出弯向光源生长.
注意:光不是产生生长素的因素,有光和无光都能产生生长素 (化学本质:吲哚乙酸).
2、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分布(A)
生长素的产生(嫩叶、发育着的种子)
分布(广泛)
运输(形态学的上端向下端运输)
3、生长素的生理作用(B)
生理作用:低浓度促进植物生长,高浓度抑制植物生长.
a 生长素的二重性:一般来说,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植物生长,高浓度生长素抑制植物生长,甚至杀死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反应不同,根最适浓度是10-10mol/L,芽的最适浓度是10-8mol/L,茎的最适浓度是10-4mol/L.
b 顶端优势:植物顶芽优先生长,侧芽受抑制的现象,因为顶芽产生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积累在侧芽,使侧芽生长受抑制.打顶活摘心使侧芽生长素降低,打破顶端优势
4、 生长素的功能应用(B)
① 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用一定浓度生长素类似物浸泡枝条下端,不久长出大量的
②促进果实发育.用一定浓度生长素类似物涂抹未受粉的花蕾,可长出无籽果实③防止落花落果
5、 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与作用(A)
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和组织分化.
乙烯:促进果实成熟.
赤霉素: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
脱落酸:压制细胞分裂,促进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6、 反射和反射弧(B)
反射:在中枢系统的参与下,动物或人体对内环境的变化所做出的规律性应答
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
反射活动通过反射弧来实现
7、 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A)
结构:神经元由细胞体、树突、轴突三部分组成
神经元在静息时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
功能:传递神经冲动
8、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和特点(B)
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
→↓刺激点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 突触的结构特点(A)
突触分为: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10、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单向传递(A)
由于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11、人脑的组成及各个部分的功能(B)
大 脑 -------最高级中枢
人脑 小 脑--------维持身体平衡
下丘脑---------调节体温、水分平衡
脑 干---------维持呼吸等
感 知
控 制
人脑的高 语 言---听、说、读、写的控制是位于大脑皮层不同位置
级功能 学 习 ---积累经验
记 忆---经验的储存和再现
思 维
12、人类语言中枢的位置和功能(A)
位于大脑皮层的S区----如果发生障碍不能讲话
位于大脑皮层的 H区------发生障碍不能听懂别人的话
位于大脑皮层的W区-----发生障碍,不能写字
位于大脑皮层的 V区-----发生障碍,看不懂文字
13、动物激素的调节(A)
(1) 体液调节概念
象激素、CO2、H+、乳酸和K+等通过体液传送,对人和对动物的生理活动所进行的调节称体液调节

(2)激素分泌不足或过多导致的症状

注意:糖尿病患者用胰岛素治疗时,宜口服
14、单细胞与环境的物质交换(A)
单细胞生物通过细胞质调节与外界发生物质和信息交流
多细胞生物通过神经和体液调节,共同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15、内环境(B)
人体内的液体都叫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叫做内环境
内环境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
组织细胞
组织液
血浆 淋巴
16、稳态的调节机制(B)
内环境之所以能保持稳定的状态是因为内环境中存在缓冲物质,比如H2CO3 / NaHCO3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稳态调节的主要机制
17、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B)
当外界环境 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
18、神经和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B)
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的各器官,系统的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19、体温调节、水盐调节和血糖调节(A)
1、血糖调节
胰岛 胰岛素 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加速血糖分解 过少:糖尿病
胰高血糖素 加速肝糖原分解,提高血糖浓度
2、水盐的调节
人每天吃进去的水和盐和排出的水和盐是相等的
体内水少时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饮水)
体内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少-----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
3、体温的调节
体温调节是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
20、免疫系统的组成及主要功能(B)
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系统包括:中枢免疫器官、外周免疫器官、免疫活性细胞(T、B淋巴细胞等)和免疫活性介质(抗体、细胞因子和补体等)
免疫系统的主要功能
免疫系统:是脊椎动物和人类的防御系统.它与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呼吸系统等一样,是机体的一个重要系统.它是在系统发生过程中长期适应外界环境而形成的.它主要是指形成特异免疫应答的器官、组织、细胞和免疫活性介质(免疫效应分子).
21、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B)
细胞免疫由免疫细胞发挥效应以清除异物的作用即称为细胞免疫.参与的细胞称为效应T细胞.
体液免疫B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后,经一系列的分化、增殖成为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抗体进入体液而形成的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的发生分为感应、反应和效应三个阶段.
22、艾滋病的全称、病原体及其存在部位(A)
艾滋病(AIDS)的全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病原体:HIV病毒
存在部位:精液、阴道分泌物、血液、未经严格消毒的注射器、针灸针、拔牙工具等.
23、艾滋病的发病机理、症状(A)
艾滋病的发病机理HIV病毒进入人体后,与人体的T淋巴细胞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最后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细菌、病毒的入侵,让人死亡.
症状
开始症状象伤风、流感、全身疲劳无力、食欲减退、发热、体重减轻、随着病情的加重,症状日见增多,如皮肤、粘肤出现白色念球菌感染,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紫斑、血肿、血疱、滞血斑、皮肤容易损伤,伤后出血不止等;以后渐渐侵犯内脏器官,不断出现原因不明的持续性发热,可长达3-4个月;还可出现咳嗽、气短、持续性腹泻 、便血、肝脾肿大、并发恶性肿瘤、呼吸困难等.
24、爱滋病的流行和预防(A)
从1981年美国发现第一个患者后,2003年低全球已经有60000000多患者,被称为世纪瘟疫
预防:1、不吸毒
2、洁身自好,不性滥交
3、不与爱滋病人公用文身、剃须刀等器具
25、种群的概念和基本特征(A)
概念 生活在同一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基本特征:
1、种群的密度
2、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
3、种群的年龄组成
包括三种:
(1)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2)稳定型: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数目接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3)衰退型:种群中幼年个体较少,而老年个体较多,这样的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
4、种群的性别比例
26、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A)
种群密度:单位空间内某种群个体数量.特点:面积相同,不同物种种群密度不同;同种生物不同条件下种群密度可能不同.
调查方法:样方法、标志重捕法
27、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J”型曲线(B)
“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
“S”型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

28、 研究种群数量变动的意义(A)
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临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都有重要的意义
29、群落的结构特征(A)
群落: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
群落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主要受阳光的影响)
群落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
30、群落演替的过程和主要类型(B)
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主要类型: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31、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A)
人类可以砍伐树木,填湖造地、捕杀动物,也可以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甚至可以建立人工群落.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32、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类型(A)
生态系统的概念
在结构上:生态系统由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构成.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在物质和能量上: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在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通过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的一个自然系统(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类型: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等.
33、生态系统的结构(B)
食物链和食物网
食物链:各种生物之间的吃与被吃的一种联系.(举例:草——鼠——蛇——鹰)
34、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和特点(B)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举例:对于草——鼠——蛇——鹰这条食物链来说,能量流动的时候只能从草到鼠到蛇到鹰,而不能倒过来流动,所以说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是指从前一种生物所包含的能量只有10%~20%能够传给下一种生物,其他的能量都损耗掉了.
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34、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B)
1、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
2、可以帮助人们合理的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地方
35、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概念和特点(B)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概念组成生物体的C、H、O、N、S、P等元素,都不断进行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有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
特点:物质可以被反复利用
因为把储存在地层里古代的碳元素(煤、石油等),经过燃烧在短时间内就释放到现在的大气中来,使现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迅速增加,从而产生“温室效应”
特点:能量流动是随物质循环而进行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之间互为因果,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36、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C)
因为把储存在地层里古代的碳元素(煤、石油等),经过燃烧在短时间内就释放到现在的大气中来,使现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迅速增加,从而产生“温室效应”
37、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A)
信息包括:物理信息 如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
化学信息 如生物碱、有机酸等物质
行为信息 如动物的行为
38、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A)
1、利用声信号诱捕或驱赶某些动物使其集群或远离农田
2、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
3、有特殊的化学物质扰乱某些动物的雌雄交配,使有害动物的繁殖力下降
39、生态系统的稳定性(B)
生物系统的稳定性: 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生态系统成分越单纯,结构越简单抵抗力稳定性越低,反之亦然.草原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较强,草地破坏后能恢复.而森林恢复很困难.抵抗力稳定性强的生态系统它的恢复力稳定就弱.
注意:生态系统有自我调节的能力.但有一定的限度.保持其稳定性,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40、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B)
影响 人类的活动正在改变着自然界中各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导致出现了全球性的环境危机,如酸雨、温室效应等.
措施 在草原上适当栽种防护林,可以有效地防止风沙的侵蚀,提高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如图).再比如避免对森林过量砍伐,控制污染物的排放,等等,都是保护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有效措施.
42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A)
(1)对土地资源的压力
(2)对水资源的压力
(3)对能源的压力
(4)对森林资源的压力
(5)环境污染加剧
43、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A)
一)大气的二氧化碳浓度与全球气候变暖
二)人工固氮的总量已经超过了天然固氮总量
三)臭氧层和紫外辐射
四)酸雨问题
五) 荒漠化
六)水资源短缺
七)海洋污染
八)生物多样性锐减及其危害
43、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B)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
潜在价值
直接价值
间接价值
措施:
1.就地保护,即建立自然保护区,
2 .迁地保护,如建立遗传资源种质库、植物基因库,以及野生动物园和植物园及水族馆等.
3. 制定必要的法规,对生物多样性造成重大损失的活动进行打击和控制.
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全球共同的大事,最主要的是要行动,这必须所有缔约国广泛 合作,积极行动,制定必要的法规,对生物多样性造成重大损失的活动进行打击和控制,对濒临灭绝的物种、破坏严重的生态系统和遗传资源实行有效的保护和抢救.
44、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B)
原理:生长素对器官建成的作用最明显的是表现在促进根原基形成及生长上.吲哚丁酸(IBA)在生长素中促进生根的效果最好,在应用方面发现IBA(吲哚丁酸)与萘乙酸(NAA)比吲哚乙酸(IAA)稳定,效果更好.
实验方法:
对照法
结果分析:实事求是地对实验前、实验中(包括课内、课外)和实验后插条生根的情况进行记录,并及时整理数据,绘制成表格或图形.最后分析实验结果与实验预测是否一致,得出探究实验的结论.不要求实验结果都一致,但要求有分析研究.
45、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B)
制定计划:
在小组的基础上写出实验方案,方法步骤应当具体,并且是可以操作的,确定小组同学的分工.向老师汇报本小组的研究计划,以求老师的指导
实验方法:
通过显微镜,估算出10毫升培养液中酵母菌的初始数量,在此后连续观察7天,分别记下7天的值.
结果分析:
将结果有关曲线图表示出来,分析实验结果是否支持所作的假设
46、制作生态瓶(B)
实验原理:
在有限的空间内,依据生态系统的原理,将生态系统具有的基本成分进行组织,构建人工生态系统三可能的.要注意人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三有条件的,也可能三短暂的.
实验材料和实验步骤:
材料:蚯蚓8-10条 蜗牛5-7个 小乌龟2-3只 浮萍、水草、蕨类植物和一些低矮杂草、仙人球和仙人掌 玻璃板 粘胶足量 沙土8-10千克 含腐殖质较多的花土40-50千克,自来水足量
步骤:
1、 制作100*70*50的标准玻璃生态缸框架
2、 将花土和沙土一边高一边低的放在缸的底部
3、 将各种生物合理的放在缸里
4、 封上生态缸盖.把它放在室内通风,光线良好的地方,但是要避免阳光的直射
实验结果和分析:
根据观察结果写出实验报告
47 调查当地生态环境中的主要问题
调查方案的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