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孟子和荀子各自对人性问题是啥看法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4 06:43:19
孔子孟子和荀子各自对人性问题是啥看法

孔子孟子和荀子各自对人性问题是啥看法
孔子孟子和荀子各自对人性问题是啥看法

孔子孟子和荀子各自对人性问题是啥看法
三字经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孔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
做人格言:
1、不学礼,无以立.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6、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孟子则主张人之行善,没有定律.在于人自身的修炼
1、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3、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4、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5、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6、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7、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8、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9、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10、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荀子认为人性本来就是恶的,也就是荀子性恶论
人都有“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的本性,“人性”就是“目好色, 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里好愉佚”.
如果顺着“好利”的本性发展,就会产生争夺;放纵人的本性,就必定会危害社会,致使天下大乱.所以,“人之性恶”.荀子又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 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4〕可见, 人之性恶又是可以通过人为的办法将之变成“善”的,因此必须进行教育,用礼义对一般百姓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化,使之向善、从善、为善,进行赏罚分明的治理.韩非也认为,人生来就“好利避害”〔5〕, 人与人之间总是“用计算之心以相待”〔6〕,“利”乃人们行为的实际动力,“故赏罚可用”〔7〕.荀子说,“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8 〕可见荀子理想的国家管理模式是“礼义之治”,“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以求”〔9〕,管理者要制定礼义,提供必要的规章制度,以调节人们的欲望,以礼义教育人民,建立法制以治理国家,推行刑罚以限制百姓,使社会达到安定而有秩序.

孔孟人性善
荀子人性恶

孔孟认为人性本善,所以他们提倡“一日三省吾身”,来检讨自己有没有做坏事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他的两个学生:韩非、李斯,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以法治天下

从论语上看,孔子并没有对人性如何提出自己的看法,而只是说一个人想要达到仁的境界应该怎么做。我认为,孔子对于人性自己也没有任何把握,或者认为本无善恶之分。就像他对待生死的问题一样,被他有意无意的回避了。
孟子的态度比较鲜明,就是人性本善。但是,人如果要充分的发扬自己的善,保护自己的善,则必须要学习,必须要讲道德。从这方面看,孟子对人性的看法是人性本善,不学将恶。提出这种看法有一定的社会根源。...

全部展开

从论语上看,孔子并没有对人性如何提出自己的看法,而只是说一个人想要达到仁的境界应该怎么做。我认为,孔子对于人性自己也没有任何把握,或者认为本无善恶之分。就像他对待生死的问题一样,被他有意无意的回避了。
孟子的态度比较鲜明,就是人性本善。但是,人如果要充分的发扬自己的善,保护自己的善,则必须要学习,必须要讲道德。从这方面看,孟子对人性的看法是人性本善,不学将恶。提出这种看法有一定的社会根源。孟子所处时代是战国中期,社会风气虽然不堪,但是比荀子所处的战国晚期要好得多,所以提出人性本善,有一定对中间人层的鼓励意义。
荀子态度也鲜明,人性本恶。但是,人如果要摆脱这种恶,就必须要不断学习,让自己学会善,或者说让自己心里的善可以发扬出来。这和战国晚期,荀子对世人已经有些失望的情况是相联系的。
综上所述,不管是孔子的避而不谈还是孟子的本善,或者荀子的本恶,都是不可以片面理解的,都是他们准备进行教育的一个铺垫。不管是孟子的靠教育来养善还是荀子靠教育来学善,都是希望帮人们找一条通往善的道路,这条道路就是教育。

收起